说起补钙,很多人都有认知误区,比如常喝的骨头汤,其实补钙效果并不好——每100ml骨头汤里只有2-4mg钙,差不多是同样分量牛奶的1/34。这是因为骨头里的钙很难溶解到汤里,不是所有“看似补”的食物都真的能补到钙。
这些高钙食物,才是补钙“能手”
1. 乳制品:补钙的“黄金选手”
牛奶、酸奶、奶酪是补钙的“主力军”。250ml牛奶(差不多一盒)就有300mg钙,而且里面的乳糖和酪蛋白磷酸肽能帮着钙吸收。如果喝牛奶拉肚子(乳糖不耐受),可以选酸奶,因为发酵过程把乳糖分解了,更适合。
2. 豆制品:选对才有效
不同豆腐的钙含量差很多:用石膏做的南豆腐,100g有116mg钙;用卤水做的北豆腐,100g只有40mg。豆浆本身钙少(100ml约10mg),但强化钙的豆浆能提到120mg/100ml。吃豆腐或豆浆时,可以配点芝麻酱(10g芝麻酱有90mg钙),里面的成分能帮着钙吸收。
3. 海产品:钙和维生素D“搭伙”补
深海鱼比如三文鱼、沙丁鱼,不仅有钙,还有维生素D——100g三文鱼有526IU维生素D,加上里面的ω-3脂肪酸能调节钙代谢,两者一起帮着钙吸收。虾皮钙很多(100g有2000mg),但钠也高(100g有4800mg),吃多了容易咸,要控制量。
4. 绿叶蔬菜:吸收比牛奶还好
十字花科的蔬菜比如羽衣甘蓝、芥蓝,钙吸收特别好,能到50%,比牛奶的32%还高。100g羽衣甘蓝有125mg钙,还有维生素K1(100g含100μg),能促进骨钙素羧化,帮着钙留在骨头里。
5. 坚果:小个头有大能量
杏仁这类坚果,钙磷比是2:1,正适合骨头需要——28g杏仁(差不多一把)有75mg钙。里面的镁能激活钙通道,让钙更好地转运。不过坚果热量高,每天别超过28g,不然容易胖。
这样做,让钙“留”在骨头里
晒够太阳:帮钙吸收的“免费维生素”
每天晒15分钟太阳(上午10点到下午3点),皮肤能合成200-300IU维生素D3,钙吸收能翻3倍。老人因为皮肤里的7-脱氢胆固醇少,得晒30分钟才行。
动一动:让骨头“抓”住钙
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负重运动(比如快走、跳绳),能让骨小梁密度增加5-8%。运动的机械应力能刺激成骨细胞,让钙更多地沉积在骨头里。
吃对比例:别让钙“跑”了
蛋白质吃多了会让尿里排的钙变多——每多吃1g蛋白质,尿钙就多排1.75mg。所以建议钙和蛋白质的比例是1:20(比如吃20g蛋白质,就要补1g钙,差不多是300ml牛奶)。另外晚上补钙吸收比白天好40%,因为晚上血清甲状旁腺素高,更利于钙吸收。
这些误区,别再踩了
菠菜和豆腐能一起吃
有人说菠菜有草酸,和豆腐一起吃会影响钙吸收,但其实菠菜焯一下水,草酸能去掉90%以上。焯过的菠菜,钙利用率从12%升到48%,和豆腐一起吃还能形成可溶性钙盐,反而帮着吸收。
“高钙食品”要先看标签
买“高钙食品”得看营养成分表——国家规定高钙食品得满足100g里有120mg以上的钙。比如有些高钙饼干,其实100g只有20mg钙,还含反式脂肪酸,得仔细看标签。
钙不是越多越好
成人每天钙最多吃2500mg,分多次补(每次不超过500mg)吸收更好(能提高28%)。吃太多钙可能会导致高钙尿症,所以最好先算算自己每天从食物里吃了多少钙,不够再补。
骨骼健康,这样管理
先算算你吃了多少钙
可以用食物频率问卷(比如问你一周吃几次牛奶、蔬菜)来算每天吃了多少钙。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8-50岁的人每天要800mg钙,50岁以上要1000mg。如果食物里不够,可以选碳酸钙(元素钙含量40%)或柠檬酸钙(不用胃酸帮忙吸收,适合胃不好的人)补,但最好先评估。
定期查骨密度
40岁以上的人,每年要查骨密度——T值≤-1.0说明骨量减少了。还要查血清25(OH)D,理想范围是30-50ng/ml,不够的话要补。
听医生的:别自己乱补
如果有骨质疏松,要听医生的,可能需要钙剂加维生素D,必要时用其他药物。治疗期间要查血钙和肾功能,避免副作用。
其实补钙不用追“贵的”“热门的”,关键是选对食物、会搭配,再加上晒够太阳、适量运动,才能真的把钙补到骨头里。避开误区,科学吃、科学动,才能保持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