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主要是胃酸和胃黏膜保护屏障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引起的,目前已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致病原因。这种细菌能通过自身的尿素酶产生氨来中和胃酸,进而在胃黏膜表面“定植”,引发慢性炎症。长期服用布洛芬、阿司匹林这类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人,由于药物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导致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溃疡风险明显升高;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临床观察发现其胃黏膜再生能力也会显著减弱。
胃溃疡的典型表现有这些特点:
- 节律性疼痛:进食后1-2小时会出现上腹部灼痛或钝痛,部分人餐后疼痛缓解,部分人反而加重,存在个体差异;
- 周期性发作:症状常在季节变换(如秋冬转凉)时加重,呈间歇性发作特点;
- 消化功能异常:表现为反酸、嗳气、食欲波动,部分患者会有餐后饱胀感;
- 全身性警示:若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公斤,或持续乏力,需警惕并发症可能。
约四分之一的患者表现为“无痛性溃疡”,反而会出现黑便、呕血(提示出血)或突发穿孔,这类隐匿性病例更容易延误诊治。诊断需结合以下检查:
- 幽门螺杆菌检测:碳13呼气试验是无创检查,准确率超90%;
-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溃疡形态,取活检组织能鉴别病变良恶性;
- 血清抗体检测:适用于流行病学筛查,但无法区分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
现代治疗以综合方案为主:
- 抑酸治疗:首选质子泵抑制剂(PPI),晨起空腹服用效果最佳;
- 黏膜保护:含铋剂的制剂有双重作用,既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又有抗菌活性;
- 根除治疗: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是一线方案,需规范服用10-14天。
饮食管理遵循“分级原则”:
- 推荐食品:蒸煮类谷物(如白米饭、馒头)、低脂优质蛋白(如鸡胸肉、豆腐)、完全熟透的水果;
- 限制食品:发酵面食、低脂乳制品需适量,避免过冷过热食物刺激;
- 禁忌食品:咖啡、浓茶、酒精、糯米制品(如粽子、汤圆)及粗纤维蔬菜(如芹菜、韭菜)应严格忌口。
建议采用分餐制,每日5-6餐、每餐七分饱,睡前2小时禁食。预防复发需注意:
- 完成幽门螺杆菌根除疗程后要复查,规范治疗根除率可达85%以上;
- 必须使用NSAIDs时,应联合胃黏膜保护剂,降低药物性损伤风险;
- 压力管理可每天进行15分钟呼吸训练,帮助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 吸烟者溃疡复发风险显著升高,建议彻底戒烟并避免酒精摄入;
- 规律作息能提升黏膜修复效率,深度睡眠期间黏膜再生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研究发现,补充谷氨酰胺可能对维持黏膜屏障完整性有辅助作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所有治疗方案均需遵循医嘱,定期复查评估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