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垂和脸颊交界的地方是皮肤囊肿的好发区,约12%的皮肤囊肿会出现在这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皮脂腺囊肿——一种良性的皮肤问题,主要和皮脂腺导管堵塞有关。我们的皮肤里有皮脂腺,每天会分泌约2克油脂来保护皮肤屏障,但如果角质、灰尘或者化妆品残留把导管堵了,油脂排不出去,就会慢慢积成一个囊性的肿块。
发病机制与临床特征
皮脂腺囊肿的结构很有特点:外面是一层皮肤组织包着,里面装的是角质蛋白和皮脂的混合物。头面部是最容易长的地方,占了78%,耳周就占了其中的12%。囊肿长得快慢因人而异,约35%可能自己慢慢消下去,但大多数会一直存在。典型的表现是能摸到圆形的肿块,有三个明显特点:摸起来表面滑滑的,和皮肤粘在一起,不容易推动;一开始长得很慢,体积可能几个月都没变化;如果出现红肿、发热、疼痛,说明感染了,这时候肿块的温度会比周围正常皮肤高不少。
诊疗规范与处理原则
发现耳周有硬肿块,建议按这几步处理:首先做透光试验(区分是囊性还是实性)和超声检查(评估囊肿的深度);如果3周内没变大、也没不舒服,可以先观察;治疗方式分三种——保守处理(直径小于1厘米、没症状的,保持局部干净就行)、微创治疗(在无菌环境下用针把里面的东西抽出来)、手术治疗(完整切掉囊壁,传统手术复发率8%,激光辅助的话能降到3%)。一定要记住:千万别自己挤!有23%的急诊病人都是因为自行挤压,导致感染更严重。耳周血管丰富,感染扩散的风险比其他部位高2倍多。
预防复发管理方案
要减少复发,得养成科学的护肤和生活习惯:清洁方面,用pH值5.5的弱酸性洗面奶,避免过度去角质;护肤时,T区(额头、鼻子)可以用含水杨酸的产品控油,耳周要用温和的保湿霜;防晒以物理方式为主(比如戴帽子、打伞),因为紫外线会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饮食上控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每天吃够25克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建议每三个月做一次皮肤镜检查,反复复发的人可以查一下皮脂腺功能。在正规医疗机构治疗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只有1.2%。
风险预警信号
虽然90%的皮脂腺囊肿都是良性的,但出现以下情况要立即就诊:7天内囊肿直径长大超过一半;表面出现紫红色瘀斑;一直有钝痛或按压痛;囊肿底部固定,推不动;同一个地方6个月内再次复发。耳周的解剖结构特殊,旁边有面神经分支,只有专业医生处理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神经损伤的风险。数据显示,及时规范治疗的话,感染控制率能达到98.7%。
总的来说,耳周的皮脂腺囊肿并不可怕,大部分都是良性病变。只要平时注意正确护肤、合理饮食,避免自行挤压,有异常情况及时找专业医生处理,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