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反复别硬扛!三类肠胃病信号早识别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0-26 10:40:38 - 阅读时长2分钟 - 931字
通过症状辨别胃溃疡、胃炎、阑尾炎三大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详解疼痛特征、诊断要点及日常管理策略,助你掌握科学应对方法,避免盲目用药。
胃胀气腹痛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胃炎阑尾炎腹部按压痛幽门螺杆菌胃镜检查饮食管理
腹痛反复别硬扛!三类肠胃病信号早识别

当你捂着肚子在办公室和厕所之间来回跑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肠胃这是在闹啥脾气?比如肚脐周围一按就疼,还胀得慌,这些信号可能在提醒三种常见的消化病!今天咱们就当回“肠胃侦探”,把它们的真面目揭开。

胃溃疡:“定时炸弹”式的疼

胃黏膜上长了溃疡(就像破了个小伤口),会带来很有特点的疼。通常吃完饭后1-2小时,胸口正下方(剑突下)会传来烧乎乎的疼,而且会反反复复发作,不少人还会半夜疼醒。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个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让胃的“防御力”下降。

胃炎:“暴躁”的胃黏膜

胃黏膜发炎后,疼的感觉五花八门,有的是隐隐作痛,有的是闷痛,还有的是刺痛,饿的时候疼得更厉害,还会没胃口。要注意,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高危前状态”,定期做胃镜能早点发现胃里的异常变化。

阑尾炎:“狡猾”的右下腹刺客

急性阑尾炎最典型的就是“转移性腹痛”——一开始是肚脐周围不舒服,慢慢转移到右下腹的麦氏点(这就是阑尾的位置)。大部分人还会有点低烧、犯恶心。如果按下去再松开更疼(反跳痛),说明炎症已经波及腹膜了,要小心阑尾化脓或者穿孔。

诊断“三板斧”:揪出元凶的关键

要分清到底是哪种病,得靠这几个专业检查:胃镜能直接看到胃黏膜的病变情况,腹部超声能评估阑尾有没有肿胀,查幽门螺杆菌能明确有没有感染。3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胃部症状的人,建议完善肿瘤标志物筛查。

给肠胃“减压”的生活招

要给肠胃减压力,得从这几方面做好:

  1. 吃对饭:遵循“三温”原则(吃温的、软的、温和的食物),优先选好消化、能帮胃黏膜修复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比如南瓜燕麦粥;
  2. 减压力:每天做15分钟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慢慢鼓起来,呼气时缓缓收回去),研究显示这能有效降低胃酸分泌,缓解胃的“紧张”;
  3. 动一动:吃完饭后仰卧,顺时针按摩肚子,能促进胃肠蠕动,帮消化“提速”;
  4. 睡好觉:睡觉尽量采取左侧卧位,能明显减少胃食管反流的情况(比如烧心、反酸)。

如果腹痛持续超过48小时,或者出现黑便、呕血这些危险信号,一定要及时就医排查。要强调的是,自己随便吃药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明确病因后的针对性治疗才是根本。肠胃健康需要长期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监测,才能有效预防疾病进展。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