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周围突然绞痛,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搞清楚常见原因、怎么应对,能帮我们及时处理,避免耽误病情。
常见病因有哪些
- 肠系膜淋巴结炎
多发生在6-14岁孩子身上,常常是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后引发的。病原体通过血液跑到肠系膜的淋巴结里,导致炎症,典型表现就是肚脐周围像游走一样的疼,还可能有点低烧、恶心。在儿童腹痛的急诊病例里,这个病占比不低。 - 肠道寄生虫病
蛔虫、蛲虫这些寄生虫爬在肠壁上,会刺激得肚子一阵阵剧痛。如果孩子晚上肛门痒、总不长肉,要警惕这个问题。不过现在城市里卫生条件好,孩子得寄生虫的概率已经很低了。 - 功能性肠痉挛
受凉、吃错东西或者情绪紧张,都可能让肠道“闹脾气”。疼起来是肚脐周围一阵一阵的,用热毛巾敷敷能缓解。这是良性的功能性问题,不用太担心,慢慢能好。 - 急性肠炎
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后,肚脐周围疼,还拉肚子、呕吐,要小心急性肠炎。诺如病毒是常见的“凶手”,冬春季节更容易得。 - 其他潜在问题
比如肠梗阻(会没法放屁、排便)、阑尾炎(疼着疼着转到右下腹)、尿路感染(还有尿频尿急之类的尿路症状),这些都得靠医生检查才能分清。
家里能做什么护理
- 热敷缓解
用40℃左右的热水袋敷肚脐周围,每次15分钟。别太烫,不然容易烫伤皮肤。 - 饮食调整
疼得厉害的时候先别吃东西,停2-4小时;等舒服点了,先喝米汤、稀粥这些流质食物,慢慢加量。 - 观察病情
记清楚疼的样子(比如是一阵一阵还是一直疼)、有没有其他症状(比如拉血便、发高烧)。如果疼得一直没缓解,或者出现这些危险信号,赶紧去医院。
医生怎么诊断
医生会通过这些方法找原因:做血常规(看有没有感染)、大便化验(查寄生虫或细菌);腹部超声能清楚看到肠系膜淋巴结有没有肿大,准度很高;再加上摸肚子、看压哪里疼,就能帮着定位病因。
这些事情要注意
- 用药别乱
病毒引起的不用吃抗生素。益生菌可以帮忙调理肠道,但得听医生的。 - 疼了别随便吃止痛药
小孩别用强效止痛药,不然会把真实病情遮住。功能性疼痛可以试试调节肠道的方法。 - 别自己吃驱虫药
现在卫生条件好,寄生虫感染率低,千万别自己随便买驱虫药吃。 - 留意疼的变化
如果疼从肚脐周围转到右下腹,得小心阑尾炎,赶紧去医院。
怎么预防最有效
- 好好洗手
饭前便后要认真洗手,指甲缝也得洗干净。研究说,规范洗手能大大减少肠道感染的概率。 - 注意饮食安全
生的和熟的食材要分开放、分开切;隔夜的菜一定要彻底热透,最好用食品温度计测测,确保中心温度够高。 - 增强免疫力
每天出去活动1小时,补充维生素D。规律运动能减少生病的可能。 - 定期查大便
小孩建议每年查一次大便常规。家里养宠物的,要多查几次。
如果腹痛一直不好,赶紧去看消化内科。医生会结合症状和检查找出原因,别拖着。遇到脐周绞痛,冷静观察、科学处理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