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排便时出现果冻状粘液,而且次数变多,这可能是肠道在给你发“健康警报”。不少医学研究发现,这种症状和多种肠道问题有关,得从“为什么会这样”和“该怎么应对”两方面说清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感染了病菌
像沙门氏菌、弯曲杆菌这些病菌进入肠道后,它们的代谢产物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粘液分泌变多。比如旅行时容易闹肚子的人里,大概三分之一会有粘液便,说明换环境可能更容易被病菌找上。这种情况通常自己会好,但要注意防止脱水。
免疫系统出问题
有慢性炎症性肠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的人,免疫系统会异常活跃,导致结肠黏膜的“防护墙”受损。2023年《胃肠病学》杂志的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菌群种类比健康人少40%,这种菌群失调可能和病情有关。这类患者常表现为一直有粘液便,还伴着肚子疼,有些肠道黏膜会变成“铺路石”那样的样子。
生活方式不对
吃太多油腻的东西会让肠道表面的粘液层变薄,有实验发现连续吃三天高脂食物,粘液层厚度会少18%。还有,长期熬夜会让体内皮质醇(压力激素)波动,可能降低肠道的“防护能力”。有调查说,大概20%的排便问题和吃的不对有关。
该怎么应对?
先调整生活和饮食
停喝牛奶、吃乳制品72小时,试试低FODMAP饮食(也就是少吃难消化的短链碳水化合物,比如洋葱、大蒜、某些水果)。比如用蒸南瓜代替油炸食品,减少肠道消化负担,帮黏膜修复。最好记个“排便日记”,写下次数、大便样子和有没有其他不舒服(比如肚子疼、发烧)。
调理肠道菌群
选益生菌要注意菌株:双歧杆菌能分泌抗菌物质,地衣芽孢杆菌能在肠道表面形成“防护墙”。有临床研究说,复合益生菌对72%的轻度肠炎患者有用,但要放在2-8℃的冰箱里保存。同时每天要吃够25克膳食纤维(比如300克西兰花),帮菌群保持平衡。
必要时找医生查
如果一直发烧、大便带血或者体重往下掉,得赶紧去医院。常用的检查有粪钙卫蛋白(看肠道有没有炎症)、氢呼气试验(查小肠菌群有没有问题),还有结肠镜(直接看肠道黏膜有没有病变)。千万不要自己随便吃药,所有治疗都要听医生的。
这些情况要立刻就医!
有下面这些情况一定要马上找医生:
- 粘液便持续14天以上都没好;
- 不明原因变瘦(比如一个月瘦了5斤以上);
- 排便习惯突然变了,比如一会儿拉肚子一会儿便秘;
- 家里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有肠道疾病(比如肠癌、炎症性肠病);
- 5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这种症状。
有调查说,85%的肠道病患者一开始会自己吃药,这样可能耽误病情。要知道,肠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它的异常信号得让医生评估。
日常怎么护肠?
日常要做好这几点:
• 每天吃够25克膳食纤维(比如300克西兰花,或者一斤青菜加一个苹果);
• 认真洗手,用七步洗手法(尤其是饭前便后);
• 每周做3次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每次20分钟;
• 记“排便日记”,随时关注自己的排便情况;
• 每年查一次肠道菌群,了解菌群状态。
肠道健康得靠日常维护,要是一直有粘液便,得先了解原因,再一步步应对——记排便日记、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找医生查。这样才能好好保护肠道功能,让它正常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