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边脸痛竟是牙病惹的祸?三招教你识别牙源性疼痛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1-10 17:57:43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57字
当鼻翼两侧出现不明疼痛时,可能是智齿发炎、牙髓病变等口腔问题在作祟,详解牙源性疼痛的识别技巧、应急处理方法及科学就医指南,助你快速锁定疼痛根源,避免盲目用药延误病情。
牙源性疼痛面部神经反射牙髓炎根尖周炎智齿冠周炎神经放射痛口腔护理消炎止痛药根管治疗拔牙手术
鼻子边脸痛竟是牙病惹的祸?三招教你识别牙源性疼痛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半张脸突然疼得厉害,摸脸、揉鼻子都没用,以为是脸的问题,结果一查竟然是牙齿在“背后捣鬼”!其实,牙齿和面部的神经早就“连了线”,牙疼会顺着神经“跑”到脸上,这背后藏着牙齿的“小秘密”。

牙疼为啥会“连累”脸?

人体面部的神经网络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信号网”,其中三叉神经是面部最大的“感觉总管”,它的分支和牙齿神经缠在一起——就像电线搭了线。当牙齿里的牙髓腔(牙齿中间藏神经血管的地方)压力升高时,疼痛信号会顺着这张“网”“跑”到鼻翼两边、下巴角甚至太阳穴,医学上叫“放射性疼痛”。就像手机定位飘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鼻子窦腔或脸皮肤的问题,其实“罪魁祸首”是牙齿!

牙疼“连累”脸的3个“罪魁祸首”

  1. 牙髓炎:晚上疼得睡不着的“幕后黑手”
    深蛀牙烂穿了牙本质那层“防护墙”,细菌会钻到牙髓里引发急性炎症。这种疼有个“坏毛病”:晚上更厉害,喝口冷水或热水像触电一样,疼起来半张脸连太阳穴都跟着跳,让人根本没法睡。
  2. 根尖周炎:咬东西就疼的“肿包制造者”
    要是牙髓炎没管,炎症会顺着牙根钻到根尖周围组织。这时候咬东西疼得抽抽,牙龈肿起软软的包,按上去像按乒乓球;躺下来更疼——因为头位变了,炎症压力变大,疼就“扩散”了。
  3. 智齿冠周炎:张不开嘴的“下巴锁”
    水平长的智齿(横着长的智齿)会被牙龈包着,形成藏食物残渣的“小口袋”。残渣堆在里面,细菌繁殖化脓,疼得连耳朵前面都跟着疼;严重时张不开嘴,像被人“卡住下巴”,连吃饭都费劲。

牙疼连累脸?先试这3步急救

  1. 用对药:先“压住”疼
    可以用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缓解——前者减轻炎症,后者作用于中枢神经止疼。但抗生素(比如阿莫西林)一定得听医生的,别自己乱吃,不然会掩盖病情。
  2. 搞清洁:把“脏东西”清出去
    如果是智齿周围疼,用牙间隙刷把智齿旁的“小口袋”刷干净,再用0.12%氯己定含漱液漱口。刷的时候要轻,别戳出血;旁边牙齿用“画圈法”刷,清走残渣。
  3. 冷敷:给疼的神经“降降温”
    用冰袋敷疼的那侧脸,每次15分钟,歇1小时再敷。低温能收缩血管,减慢神经信号传递——就像给“兴奋”的疼痛神经泼冷水,能暂时缓解。

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别硬扛!出现以下信号,马上找牙医:

  • 疼了24小时还没好,甚至越疼越厉害;
  • 脸肿得连成一片,摸上去热热的;
  • 张不开嘴,连3根手指都塞不进去;
  • 发烧超过38℃,浑身没力气。

医生会用敲牙齿、冷热测试或拍牙片找源头:牙髓炎做根管治疗(清理坏死牙髓),根尖周炎钻开牙齿放脓,智齿冠周炎先冲洗“小口袋”,之后拔智齿——只有针对性治疗,才能彻底止疼!

想不遭这份罪?做好5件事!

  1. 每半年拍次口腔全景片,提前发现牙齿“小问题”;
  2. 用含氟牙膏刷牙,加固牙釉质“防护墙”;
  3. 吃完东西赶紧用清水漱口,冲掉食物残渣;
  4. 发现智齿长歪、疼了,赶紧找医生评估要不要拔;
  5. 晚上磨牙的人,戴防护垫,别把牙齿磨坏。

说到底,牙疼就是身体的“报警铃”——它在说“牙齿出问题啦!”面对脸疼,别自己乱贴膏药或热敷(会加重炎症),先想想是不是牙齿的问题。记住:早反应、早检查、早治疗,才能把“小牙疼”变成“小事情”;等疼得受不了再去医院,可能要遭更大的罪!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