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为什么会发生?
鼻腔里的黏膜就像一层“保护薄膜”,完整的黏膜才能维持鼻腔健康。如果黏膜变薄(比如厚度不到0.1毫米),防御能力会明显下降;环境太干燥(湿度低于30%)时,鼻腔里帮助清洁的纤毛动得很慢,效率会降低40%;挖鼻子的坏习惯会弄伤黏膜,造成微小伤口;上呼吸道感染时,炎症会让血管变“脆弱”,通透性增加一半——这些因素叠加,就容易引发鼻出血。
科学护理怎么做?
要保持鼻腔湿润,得做好这几步:
- 调环境:用湿度计监测,把室内湿度维持在45%-60%,这个范围里纤毛能正常摆动(10-15次/秒),不容易干燥。
- 喷盐水:用生理盐水喷雾(渗透压和人体体液差不多),每天喷3-4次,能让黏膜含水量增加近两成。
- 做熏蒸:用硅胶材质的鼻腔保湿罩,配合40℃左右的温水蒸汽熏鼻子,能在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水膜。
- 用油性剂:液体石蜡或复方鱼肝油能帮黏膜锁水,但要避开薄荷醇这类刺激成分。
这些错误做法要改掉!
很多人处理鼻出血的方式不对,得及时修正:
- 姿势:别仰头,要让上半身往前倾15度左右,避免血流进喉咙引发呛咳。
- 冷敷:不用温度太低的东西(比如低于15℃),会让血管反而扩张,用25℃左右的恒温冷敷袋就行。
- 按压:对着出血侧的鼻翼持续按10分钟,力度适中(保持30-50mmHg,大概像轻轻按揉但有一定力度),别反复松开。
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就医!
如果有下面这些表现,别拖延,及时去医院:
- 出血超过20分钟还没止住;
- 一个月内流了4次以上;
- 成人出血量超过50毫升(大概一次性纸杯的1/10);
- 除了鼻子,其他部位也在出血;
- 孩子流鼻血时心跳变快或脸色发白。
特殊人群要注意什么?
不同人群护理有讲究:
- 糖尿病患者:先把血糖控制在4.4-7.0mmol/L之间再做护理,避免高血糖影响黏膜修复。
- 孕妇:孕晚期血容量会增加30%-35%,别用血管收缩类产品。
- 戴隐形眼镜的人:用油性制剂前要先摘镜片,防止影响镜片透氧性。
鼻腔是呼吸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每天要过滤超过1万升空气。只要做好环境监测、规律护理、症状预警这三点,就能有效降低鼻出血风险。如果出现持续异常(比如老流鼻血或止不住),一定要及时去耳鼻咽喉科做专业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