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龋齿是全球都关注的健康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5岁孩子的乳牙患龋率超过70%,但真正规范治疗的比例还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下面结合临床经验和最新研究,给家长们说说儿童龋齿怎么系统防治。
龋齿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危害?
乳牙的釉质矿化程度比恒牙低,厚度只有成人恒牙的三分之一,再加上孩子的唾液缓冲能力弱,口腔里的酸容易腐蚀牙齿,慢慢形成龋洞。如果不管,龋齿会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等问题,严重的还会影响恒牙胚发育和颌骨生长。有研究证实,乳牙有龋齿的孩子,恒牙出现釉质发育异常的风险会增加2.3倍。
家庭护理要做好这3点
1. 学会正确刷牙
用改良圆弧刷牙法(适合孩子的 gentle 刷牙方式),配合含氟牙膏(浓度1450ppm)能更有效清洁牙齿。有研究显示,儿童电动牙刷的菌斑清除率比手动刷牙高27%,而且带压力传感器的电动牙刷能防止刷伤牙龈。建议每天坚持“两次关键刷牙”:早上起床后、吃饭前刷一次,晚上睡觉前刷完牙就不再吃东西,避免食物残渣留在嘴里发酵产酸。
2. 饮食要“护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孩子每天吃的游离糖(比如添加糖、奶茶里的糖)要控制在总能量的10%以内。尽量把含糖食物(比如蛋糕、糖果)放在正餐时一起吃,减少酸性物质对牙齿的持续侵蚀。可以多吃这些“护牙食物”:奶制品(含酪蛋白,能在牙齿表面形成保护膜)、坚果(含不饱和脂肪酸)、蔬菜(含膳食纤维,能物理摩擦清洁牙齿),它们能帮着清洁牙齿、中和口腔里的酸。
3. 定期做预防性治疗
窝沟封闭是预防磨牙龋齿的好方法,能降低70%的患龋率,现在的新型含氟封闭剂既能封闭牙齿上的深窝沟,还能慢慢释放氟。临床观察显示,六龄齿(孩子6岁左右长的第一颗恒牙)萌出后6个月内做窝沟封闭效果最好,封闭剂能保留92%。建议从3岁开始给孩子建立口腔健康档案,每6个月查一次“龋活跃性”(看看有没有容易得龋齿的风险)。
孩子牙齿有问题,怎么判断要不要立刻去医院?
这些情况要立刻去医院(紧急情况)
- 自己突然疼得受不了,持续超过4小时;
- 牙龈上有小脓包,还流脓液;
- 牙齿断了,露出里面的牙本质(摸起来会酸、敏感)。
这些情况要尽快安排治疗(择期治疗)
- 牙齿上有白垩色的斑块,像粉笔灰一样(早期脱矿);
- 遇到冷的热的食物,牙齿就酸或疼;
- 牙齿咬合面有深色的色素沉淀(可能是龋齿前兆)。
这些情况可以先观察,但要加强护理
如果牙齿表面只有浅颜色,而且菌斑检测没问题,可以先加强刷牙、用牙线等护理,再观察。可以用菌斑显示剂(能把没刷干净的菌斑染成颜色)帮忙找“清洁盲区”,特别是牙齿缝、咬合面这些容易漏的地方。
现在治儿童龋齿有什么新方法?
现在有“舒适化诊疗”,让孩子看牙没那么怕:笑气镇静(一种让人放松的气体)的配合率有85%,再用橡皮障隔离牙齿,能做到无痛、微创治疗。还有生物活性材料(比如三氧化矿物凝聚体),用来保存乳牙牙髓的成功率超过90%,比传统方法更能保护牙齿内部的活组织。数字化印模技术让孩子的牙修复体做得更精确,误差只有50微米,贴合度更好,孩子戴起来更舒服。
这些误区别踩!
误区1:乳牙不用治,反正要换
乳牙早掉会导致牙缝变小,是恒牙拥挤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显示,乳牙能留到换牙期的孩子,恒牙排列整齐的概率高41%。而且乳牙龋齿如果烂到牙根,会影响下面的恒牙胚,导致恒牙长出来就有缺陷。
误区2:牙疼了再治也不迟
龋齿刚开始没感觉,等疼的时候已经到“牙髓炎”阶段了,这时候治疗费用是早期干预的5倍,还得多次复诊。早发现早补,孩子少遭罪,花钱也少。
误区3:儿童电动牙刷会伤牙龈
带压力传感器的儿童电动牙刷其实更安全。有临床研究显示,用这种电动牙刷的孩子,牙龈炎的发生率比手动刷牙低33%——它能自动控制力度,不会因为孩子刷得太用力伤到牙龈。
定期维护要坚持
建议遵守“3-6-10”规则:每3个月去医院涂一次氟(增强牙齿抗酸能力),每6个月查一次菌斑数量(看看刷牙效果);如果发现牙齿样子变了(比如有小坑、颜色变深),超过10天还没好,要赶紧去看医生。现在的数字化口腔扫描能精确测龋齿的进展,误差不到0.1立方毫米,能及时发现“看不见的小龋齿”。
总的来说,儿童龋齿不是“小事”,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家长要帮孩子养成好的口腔习惯,定期带孩子看牙医,避开认知误区,才能让孩子的乳牙健康,为恒牙打好基础——毕竟乳牙好,恒牙才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