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11日报道,人们常常认为青少年性行为与网络媒体之间有必然的关系,然而研究表明媒体在诱发青少年性行为中起到了非常小的作用,反倒是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至关重要。
既有的22项研究表明,与人们的普遍看法相反,电影、电视节目以及网站上的情色内容并没有诱发青少年的性行为。网络媒体对青少年进行初次性行为的时间以及是否会有危险性行为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研究者称,事实上,反倒是应该鼓励父母直接和他们的孩子讨论性方面的知识。社会和父母们不应该把对青少年性行为的指责转移到社交媒体上去。研究者说道:“父母经常声称那些所谓的两性媒体(描述或讨论性行为的媒体)促使了青少年的性行为。然而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关系。”第三方说道,网络媒体既没有促进年轻人过早地进行性行为,也没有使他们的性行为更加普遍。
佛罗里达斯泰森大学心理学主席Christopher Ferguson评论说,宣称所谓的两性媒体与青少年之间的性行为有关是不成熟的表现。他和他的同事,维拉诺瓦大学的Patrick Markey 和哥本哈根信息技术大学的Rune Nielsen对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项研究征集了22000名未成年人的意见,并且研究了一些网络媒体形式对青少年性行为影响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妊娠、危险性行为或者初次性行为。他们发现青少年观看不同类型的网络媒体与其性行为之间只有一丝微弱的关系。媒体在诱发青少年性行为中只起到了非常小的作用。研究者承认,两性媒体也许会影响青少年对待性的态度,但不会诱发他们发生性行为。
Ferguson说,他相信父母及其同辈对青少年性行为道德观方面的养成起极大作用。这并不包括网络媒体对那些被剥夺从其他方面获取信息的青少年的影响,换句话说,也就是如果青少年没有办法从父母、学校获得与性相关的知识,那么媒体就成为了唯一的获取渠道。所以父母必须直接和他们的孩子讨论性知识,学校也必须增加性教育的课程。
我国的青春期性教育主要是防范式的,大多以防止相关不良后果为出发点,譬如避免青少年过早地与异性亲密交往以影响学业;避免青少年偷食禁果而导致妊娠、人工流产和性病、艾滋病的感染等等。很多家长只是要求孩子不能这样做,却很少为孩子解释具体的原因。所以往往事与愿违,越是不让孩子去碰触,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也越强,家长能说一两次,还能时时刻刻都说吗?
走出爱情误区热恋中女子为何早尝禁果
按照我国传统的道德规范, 恋爱期间最亲密的接触通常是接吻、拥抱、依偎、爱抚等,只有在得到法律的许可、步人婚姻殿堂后才能发生性行为。
婚前性行为是被社会反对和不允许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道德规范已渐渐失去了制约力,性关系逐渐撕开了遮遮掩掩的面纱,婚前性行为的增多和小年龄化趋势,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恋爱中男女一旦发生性行为,往往将女性推到被动的位置。尤其是婚前性行为给女方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时,恐惧、自卑等心理压力便接踵而至。在怀孕后不得不进行人工流产时,又怕留下后遗症,担心影响以后的生活等。可是,在我们对婚前性行为进行调查时却发现,有一半以上是女性自愿的。那么,恋爱中的女子究竟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呢?经过调查和心理分析,我们发现了她们内心的秘密:
1、传统的爱不完整,追求“新潮”恋爱方式
跨世纪的中国社会已进入快节奏、丰富多采的时代,生活方式在改变,恋爱方式也变得“新潮”。有的青年人错误地认为,当代的恋爱方式就是动辄发生性关系。他们说“传统的爱不完整,真正的爱应该体现出博大,什么都可以给对方”,“爱就该给对方自由,何必等到结婚以后”,“含情脉脉没意思,我要走在历史的前面……”在追赶“新潮”的心理支配下,他们很快从初恋进入到热恋,如痴如醉地拥抱、亲吻、爱抚,激发起强烈的性本能冲动,使理智难以抵御,结果发生了婚前性行为。调查发现,在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中,有近半数女性半年中发生多次性关系,80%以上的人认为这是个人的事。其实,女子在各种随心所欲的“新潮”性行为中,深深地伤害了自己。
2、崇尚种种性自由观念,只要自己快乐就行
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泛滥及涌人我国,有很深文化积淀的传统性道德受到了冲击。有些青年人良莠不分,盲目崇尚西方性自由观念,把性观念与原始本能需要划上了等号。在调查中,有近1/3的女性认为“贞操不很重要”,“只要自己爱得快乐就行”;近20%的人在性交后根本无所谓,认为“就那么回事”,“怀孕怕什么,性爱没有罪。女人不作一回人流就不算一个完整的女人”。有的虽已预感到两人不可能终成眷属,但那种特殊的关系仍一如既往。道德的音乐盒已安抚不住一些年轻人矛盾痛苦的灵魂与肉体,当他们还不知道如何去驾驭生活之舟时,已过早地结下“不负责任的恶果”。
3、亲自尝试满足对性的好奇,不再“谈性色变”
在当今社会,性已渐渐撕去了神秘的面纱,青年人在少年时期形成的性朦胧意识和好奇心理进一步加深。“我们正面临八方大潮冲击,再理智的女性也会感到困惑……”强烈的性自我意识已使她们再不是“谈性色变”或羞于启齿。对有些青年来说,对性生理等知识已不满足于书刊上所介绍的和通过影视屏幕等所目睹的,而是要亲自去尝试、探秘。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发生性关系的人已占调查人数的64.3%。不少人由于一时好奇而发生性关系,及至怀孕时才后悔莫及。
4、把婚前性行为作为恋爱必经之途,“以性锁情”
许多青年把“性”作为衡量爱情的尺码,认为只有性才能维持爱情、发展爱情。有人说,婚前性关系是恋爱的程序化要求或必经之途,提前发生可以早日确定关系,增加双方的凝聚力,使爱情关系升级。这种性爱观念,使许多未婚男女或因对方对自己的倾慕爱恋,或为消除对方对自己的不放心,或为了避免被对方抛弃等,便采取了“以性锁情”“拴住男人心”之举,过早地发生婚前性行为。事实上,用这种“手段”与新潮观念自相矛盾,以致不论何方发生“变节”,性关系就会演变成一种十分难堪的纠纷,法律也不会以有过性关系而判断应维持双方的恋爱关系。
5、以“生米煮成熟饭”的既成事实抗拒他人阻挠
恋爱中的男女当爱情关系确定后,总希望得到周围环境中的人,特别是父母亲朋的支持和赞许,一旦遭到意外的干涉,如父母竭力反对,亲友百般阻挠,有时他们不但不中止恋爱关系,反而更加如胶似漆,以“生米煮成熟饭”的事实来抵抗这些阻力。此外,有一项调查表明,在发生婚前性行为的青年男女中,有90%以上的已明确婚约关系,但因无住房、经济困难、不到法定结婚年龄等种种缘由,迟迟不能结婚,他们为了维持婚约关系而经常发生性行为。
从上述分析来看,现今社会的青年男女在性认知、性意识、性观念、恋爱观等方面存在不少错误认识,有些相当偏激,由此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问题。婚前性行为虽然可以使人在性欲等方面获得一定满足,但人在情中不知迷,往往会“乐极生悲”,尤其是给女方带来严重不良后果时,早尝“禁果”的危害更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我们不能将婚前性行为与性混乱混为一谈,也不能将这种行为的客观原因归纳为“世风日下”。青年男女在婚后发生性关系,意味着人生观成熟后再面对“性”,将是多么的珍贵和可靠。爱情是性爱的前提,但只有性爱的爱情是不牢固的。我希望青年男女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动机以及婚前性行为会给个人带来的诸多不良后果,真诚地希望他们能自觉走出“爱情误区”。
青春期性教育设立三道“防火墙”
第一道“防火墙”:防止未成年人的性关系
防止未成年人的性关系,是指18岁之前的中学生,应当做到“洁身自爱”。因为他们心理、社会、经济方面均不成熟,无法承受性关系的后果。少男少女的性欲望和性冲动,是本能的生理现象,但除了性器官接触之外,还有其他释放性压力的方式,如转移注意力、积极参与有异性在场的文体活动等。
第二道“防火墙”:紧急避孕
如今,在越来越多青少年“翻墙而过”的情况下,家长不能在回避性方面的教育问题,应该适当教他们一些避孕方面的知识。
第三道“防火墙”:终止妊娠
家长要告诉年轻人各种避孕手段都不是万分可靠的,一旦怀孕该如何处理,而不是对于任何性方面的问题都是避而不谈,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冲动,有时可能因为冲动和害怕铸成大错,家长不想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就该及时改变自己对性教育的观点。在孩子需要自己帮助的时候,及时为他们提供意见。
实际上,三道“防火墙”是把“贞洁教育”和“避孕套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性教育也是一样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在小时候没有得到相关的性教育知识,怎么可能在长大后瞬间就会了解。所以家长要改变对孩子性教育的态度,该谈的时候就好好谈,不该说的时候就啥也别说。否则,造成误导孩子的根源还是父母的态度不正确。
(责任编辑:林宗可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两性 性行为 性教育
-
13岁女孩腹内竟藏着睾丸 性别畸形是怎么一回事?
-
13岁的孝感女孩可儿(化名),3年前意外发现自己腹内竟藏着男性的睾丸,染色体也是男性。小小年纪的她勇敢接受了现实。3年间多次手术,她变回……详细>>
-
规律性生活帮助保持苗条身材 远离胡吃海喝
-
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12日报道,加拿大约克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发表一项研究称,规律的性生活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苗条身材,夫妻性爱后体内会产生催……详细>>
-
孩子性发育年龄提前了女孩9.5岁男孩11.3岁!
-
儿童性发育的时间轴又被提前了!从原来的普遍认为12岁开始发育,提前到女孩9.5岁,男孩11.3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