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原发性慢性疼痛Unspecified Chronic primary pain
编码MG30.0Z
关键词
索引词Chronic primary pain、未特指的原发性慢性疼痛、原发性慢性疼痛、慢性疼痛综合征、CPP[慢性原发性疼痛]、CPP
缩写NOS-PCP、未特指原发性慢性疼痛
别名不明原因慢性疼痛、无明确病因的长期疼痛、原因未明的慢性疼痛
未特指的原发性慢性疼痛(MG30.0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疼痛持续时间:
- 持续或反复发作性疼痛超过3个月,涉及一个或多个解剖区域(需明确疼痛分布图)。
- 排除性诊断:
- 通过系统医学评估排除肿瘤、感染、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器质性病因。
- 疼痛持续时间:
-
支持条件(临床与功能评估):
- 核心症状组合:
- 同时存在以下两项及以上:
• 疼痛伴情绪困扰(PHQ-9≥10分或GAD-7≥8分)
• 日常功能受损(WHODAS 2.0评分≥25%)
• 睡眠障碍(PSQI≥7分)
- 同时存在以下两项及以上:
- 神经可塑性证据:
- 功能性MRI显示前扣带回/岛叶皮质代谢异常(非必须但支持诊断)。
- 核心症状组合:
-
阈值标准:
- 必须满足所有"必须条件"
- 需至少满足两项"核心症状组合"支持条件
二、辅助检查
-
排除性检查树:
└── 第一层级:基础筛查
├── 血常规+CRP(排除炎症性疾病)
├── 生化全套(肝肾功能/血糖)
└── 风湿三项(RF/抗CCP/ANA)
└── 第二层级:影像学评估
├── X线/MRI(疼痛区域)
└── 骨密度(中老年患者)
└── 第三层级:神经电生理
└── 肌电图(排除神经根病变) -
功能性评估工具:
- 中枢敏化量表(CSI):
- ≥40分提示中枢敏化机制参与
- 疼痛灾难化量表(PCS):
- ≥30分需启动认知行为干预
- 中枢敏化量表(CSI):
-
鉴别诊断逻辑:
- 纤维肌痛:需满足WPI≥7+SSS≥5
- 躯体化障碍:需符合DSM-5躯体症状障碍标准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炎症标志物:
- CRP<5 mg/L:支持非炎症性病因
- ESR<20 mm/h:排除风湿性疾病
-
免疫学指标:
- 抗核抗体(ANA)阴性:排除自身免疫性疼痛
- HLA-B27阴性:降低脊柱关节炎可能性
-
神经递质检测:
- 血清5-HT水平降低(<50 ng/mL):可能与抑郁性疼痛相关
- 脑脊液P物质升高(>100 pg/mL):提示神经源性炎症
-
内分泌检查:
- 皮质醇节律紊乱:需排除肾上腺功能异常
四、诊断流程
-
初筛阶段:
- 完成PHQ-9/GAD-7量表筛查
- 基础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
特征确认阶段:
- 应用CSI/PCS量表评估疼痛机制
- 功能性MRI(选择性病例)
-
鉴别诊断阶段:
- 与纤维肌痛、躯体化障碍进行量表鉴别
五、总结
- 诊断核心:基于排除性诊断与核心症状组合
- 检查重点:分层排除器质性疾病,系统性评估中枢敏化程度
- 实验室价值:阴性结果具有重要排除意义,阳性发现需重新评估诊断
参考文献:
ICD-11慢性疼痛分类标准(WHO, 2022)
《中华精神科杂志》2023年《慢性原发性疼痛临床管理专家共识》
IASP慢性疼痛评估指南(2023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