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Epistaxis
编码MD20
关键词
索引词Epistaxis、鼻衄、鼻出血、发现鼻出血、观察到鼻出血、多部位鼻出血、鼻甲出血、鼻后出血
同义词Nosebleed、bleeding from nose、finding of bleeding of nose、nose bleed、observation of bleeding of nose、nasal haemorrhage、multiple epistaxis、Haemorrhage from nose、nose haemorrhage、nasal turbinate haemorrhage、postnasal haemorrhage
别名流鼻血、鼻血、鼻子流血、鼻腔流血
鼻衄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鼻衄,即鼻出血,是指鼻腔内的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流出。鼻衄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中,并且可能由局部因素或全身性疾病引起。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鼻衄可分为前鼻孔出血和后鼻孔出血。
病因学特征
-
局部因素:
- 外伤:包括直接撞击、跌伤、挖鼻等行为引起的鼻腔黏膜损伤。
- 炎症:如急性或慢性鼻炎、鼻窦炎,这些疾病会导致鼻腔黏膜充血、糜烂,从而引发出血。
- 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血管瘤等,这些异常结构可能导致鼻腔内压力分布不均,进而增加出血风险。
- 干燥环境:在低湿度环境中,鼻腔黏膜容易干裂,从而增加出血的可能性。
-
全身性因素:
-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等,影响正常的止血机制。
- 高血压:血压升高会增加鼻腔内血管的压力,使得血管更容易破裂。
- 药物使用:长期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等可干扰正常凝血过程,增加出血倾向。
- 肝脏疾病:肝功能受损会影响体内凝血因子的合成,间接导致易出血状态。
- 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也可能引起鼻衄。
病理机制
-
血管破裂:
- 鼻腔内有丰富的血管网,当受到上述局部或全身因素的影响时,血管壁变脆或者压力增大,都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 前鼻孔出血通常涉及利特尔区(Little’s area),该区域是鼻中隔前端的一个高发部位;而后鼻孔出血则可能源自蝶腭动脉分支或其他深部血管。
-
凝血障碍:
- 凝血功能障碍不仅使出血易于发生,还会影响止血过程,延长出血时间。例如,在血小板数量不足或功能缺陷的情况下,即使轻微的创伤也会导致持续性的鼻出血。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出血量与频率:轻者仅表现为涕中带血丝,重者则可能为大量鲜红色血液流出,有时甚至需要紧急处理以防止失血过多。
-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尤其是频繁或大量出血时。若伴有头痛、视力改变等情况,则应警惕潜在的颅底骨折或其他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科学》等专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