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痒疹Unspecified Prurigo

更新时间:2025-06-19 01:31:41
编码EC91.Z

关键词

索引词Prurigo、未特指的痒疹、痒疹、瘙痒性丘疹、亚急性瘙痒、未确定性瘙痒
缩写未特指痒疹、未特定痒疹
别名瘙痒症、皮肤瘙痒症、慢性瘙痒症、不明原因的瘙痒、原因不明的瘙痒

未特指的痒疹(EC91.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确诊:皮肤活检显示特征性改变(棘层肥厚伴角化过度 + 真皮层淋巴细胞围血管浸润 + 胶原纤维垂直排列)。
    • 排除性诊断:通过系统检查排除其他特定痒疹亚型(结节性痒疹EC91.0、特应性痒疹EC91.1)及类似疾病(慢性湿疹、疥疮等)。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主观症状:阵发性剧烈瘙痒(夜间加重),持续≥6周。
    • 客观体征:四肢伸侧/腰骶部对称分布的多发性坚实丘疹或苔藓样结节。
    • 慢性病程:皮损反复发作,伴表皮剥脱或色素沉着。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实验室异常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5%(提示变态反应参与)。
      • 血清总IgE >200 IU/mL(支持I型超敏反应机制)。
    • 神经精神关联
      • 明确瘙痒-睡眠-焦虑恶性循环(需心理评估量表确认)。
    • 免疫学标志
      • 皮肤组织P物质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阈值:染色强度++以上)。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项目树] --> B[临床评估] A --> C[实验室检查] A --> D[病理学检查] B --> B1(瘙痒程度VAS评分) B --> B2(皮损分布图谱记录) B --> B3(睡眠质量量表) C --> C1(血常规+嗜酸粒细胞计数) C --> C2(血清总IgE检测) C --> C3(Th2细胞因子检测) D --> D1(皮肤活检-H&E染色) D --> D2(免疫组化-P物质) D --> D3(电镜-神经末梢增生)

判断逻辑

  1. 临床评估优先
    • VAS瘙痒评分≥7分 + 特征性皮损分布 → 提示未特指痒疹可能性高。
    • 睡眠量表显示中度以上障碍 → 支持神经精神因素参与。
  2. 实验室结果解读
    • 嗜酸粒细胞升高 + IgE升高 → 指向变态反应机制,需排除特应性疾病。
    • IL-4/IL-13升高 → 确认Th2型免疫优势,区别于Th1主导疾病。
  3. 病理学关联分析
    • H&E染色显示真皮炎症浸润 + P物质阳性 → 确诊神经免疫交互作用。
    • 电镜见C纤维增生 → 解释瘙痒阈值降低机制。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参考范围 异常意义 处理建议
嗜酸性粒细胞 0.5-5% >5%:提示过敏或寄生虫感染,支持I型超敏反应机制 排查过敏原,考虑抗组胺治疗
血清总IgE <100 IU/mL >200 IU/mL:证实变态反应参与,但需排除特应性皮炎 结合皮损特点鉴别诊断
IL-4/IL-13 IL-4<5 pg/mL
IL-13<10 pg/mL
显著升高:明确Th2免疫偏移,指导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应用 评估Th1/Th2平衡状态
P物质(皮肤) 免疫组化阴性 阳性:证实神经肽介导的瘙痒通路激活 神经调节剂(如加巴喷丁)试验治疗
CRP <5 mg/L >10 mg/L:提示继发感染或严重炎症,需排查细菌感染 局部抗感染+系统抗生素

四、诊断流程总结

  1. 核心路径:典型症状体征(瘙痒+丘疹/苔藓化)→ 皮肤活检确认病理特征 → 排除其他痒疹亚型。
  2. 关键鉴别
    • 与结节性痒疹区别:无疣状增生 + 无角化过度性结节
    • 与特应性痒疹区别:无个人/家族特应病史 + 血清IgE升高程度较低
  3. 治疗导向检查
    • 嗜酸粒细胞/IgE显著升高 → 优先选择抗IgE疗法(奥马珠单抗)。
    • P物质阳性 + 夜间瘙痒突出 → 联合神经调节剂。

参考文献
《中国瘙痒性皮肤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2023)
《炎症性皮肤病病理诊断标准》(J Am Acad Dermatol,2024)
WHO-ICD-11皮肤疾病分类标准(2023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