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表皮样囊肿Unspecified Epidermoid cyst
编码EK70.0Z
关键词
索引词Epidermoid cyst、未特指的表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表皮囊肿、表皮包涵囊肿
缩写EK70-0Z
别名颅内表皮样囊肿、皮肤囊肿
未特指的表皮样囊肿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理学检查:
- 组织活检显示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无颗粒层及皮肤附属器结构。
- 囊腔内含层状角蛋白碎片,可见胆固醇结晶沉积(确诊率>95%)。
- 病理学检查:
-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无痛性皮下结节(直径1-5cm),表面光滑、可移动,30%-50%可见中央孔洞(punctum)。
- 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或脓液排出。
- 影像学特征:
- 超声显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低回声区,伴囊内碎屑(诊断率85%-95%)。
- MRI-T2加权像呈均匀高信号,增强无强化。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无病理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无痛性结节+中央孔洞)。
- 影像学特征(超声/MRI符合囊肿表现)。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影像学检查
├─超声(首选)
├─MRI(复杂部位首选)
└─CT(感染或钙化评估)- 超声判断逻辑:
- 无回声区提示单纯性囊肿;低回声伴碎屑提示角蛋白沉积。
- 血流信号缺失可排除血管瘤或恶性肿瘤。
- MRI判断逻辑:
- T1低信号+T2高信号为典型良性囊肿表现。
- 脂肪抑制序列可鉴别皮样囊肿(含脂肪成分)。
- 超声判断逻辑:
-
病理学检查树:
└─组织活检
├─常规HE染色(基础诊断)
└─免疫组化(CK5/6阳性,CEA阴性)- 免疫组化判断逻辑:
- CK5/6阳性证实鳞状上皮来源,CEA阴性排除腺样结构。
- 免疫组化判断逻辑:
-
并发症评估检查:
- 血常规+CRP:
- 白细胞>10×10⁹/L且CRP>10mg/L提示合并感染。
- 血常规+CRP: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病理学检查:
- 复层鳞状上皮囊壁:确诊表皮样囊肿,排除毛鞘囊肿(囊壁无颗粒层)。
- 角蛋白层状沉积:与皮样囊肿(含毛发/皮脂腺)形成鉴别。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囊内碎屑:提示角蛋白沉积,与单纯性囊肿(如腱鞘囊肿)鉴别。
- CT钙化灶:需与钙化上皮瘤鉴别(后者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
炎症标志物:
- CRP升高(>50mg/L):提示合并细菌感染,需立即抗炎治疗。
- 血沉正常:可与风湿性疾病相关皮下结节鉴别。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尤其需注意与毛鞘囊肿、皮样囊肿的鉴别。
- 影像学检查以超声为首选,MRI用于解剖复杂部位(如颅面部)。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结合临床表现:CRP显著升高提示感染并发症。
参考文献:
- WHO《皮肤肿瘤分类》(2018)
- 《Fitzpatrick临床皮肤病学》(第9版)
- 《放射学实践》2021年超声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