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紫外线照射引起的正常皮肤的急性效应Unspecified Acute effects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on normal skin
编码EJ4Z
关键词
索引词Acute effects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on normal skin、未特指的紫外线照射引起的正常皮肤的急性效应
缩写紫外线照射急性效应、UV-acute-effect
别名紫外线过敏、紫外线损伤、UV-injury、UV-allergy
未特指的紫外线照射引起的正常皮肤的急性效应(EJ4Z)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
红斑(晒伤):
- 皮肤暴露于紫外线后数小时内出现边界清晰的红斑,伴有灼热感(常见,约80%-95%)[1]。
- 轻度红斑(一度)通常无显著疼痛,但触压时可能敏感(常见,70%-90%)。
- 中至重度红斑(二度)伴随持续性烧灼痛或刺痛(较少见,20%-40%)[3]。
-
水肿:
- 局部皮肤肿胀,多见于二度损伤,与血管通透性增加相关(较少见,15%-30%)[3]。
-
瘙痒或紧绷感:
- 红斑区域出现轻度至中度瘙痒,尤其在恢复期(常见,50%-70%)[1]。
非典型症状
- 水疱形成:
- 严重紫外线暴露后,表皮层分离形成透明或血性水疱(罕见,5%-10%)[3]。
- 水疱破裂后可能继发感染,需警惕渗出和结痂(较少见,3%-8%)[4]。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
皮肤红斑与触痛:
- 紫外线照射区域呈现鲜红至深红色,边界清晰(高发,90%-100%)[1]。
- 触诊时疼痛明显,提示炎症介质释放(常见,80%-90%)[2]。
-
表皮脱屑:
- 急性炎症消退后,表皮角质层脱落(常见,60%-80%),多见于恢复期[3]。
-
炎症反应标志:
- 紫外线诱导的DNA损伤(如CPD形成)可通过组织活检检测(特异性高,但临床常规检测较少应用)[5]。
非典型体征
- 全身反应:
- 广泛性紫外线暴露可能导致发热、寒战或乏力(罕见,1%-5%)[3]。
实验室或影像学特征
- 组织病理学:
- 表皮层角质形成细胞坏死(晒伤细胞),真皮层血管扩张及炎性细胞浸润(病理确诊依据)[5]。
- 紫外线剂量相关性:
- 红斑严重程度与紫外线剂量(MED,最小红斑量)呈正相关(临床评估参考指标)[1]。
参考文献
- 《皮肤科学》(2020年)
- 《日晒伤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 道客巴巴《紫外线对皮肤的光辐射损伤与防护研究》
- 百家号《光与皮肤的故事——紫外线对皮肤的影响》
注:发生率数据基于文献综述及临床观察,未特指亚型时以综合统计为主。免疫抑制或光敏体质患者症状可能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