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紫外线照射引起的正常皮肤的急性效应Unspecified Acute effects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on normal skin
编码EJ4Z
关键词
索引词Acute effects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on normal skin、未特指的紫外线照射引起的正常皮肤的急性效应
缩写紫外线照射急性效应、UV-acute-effect
别名紫外线过敏、紫外线损伤、UV-injury、UV-allergy
未特指的紫外线照射引起的正常皮肤的急性效应(EJ4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紫外线暴露史确认:明确发病前6-48小时有高强度紫外线(UVB/UVA)暴露史(如日光浴、高原活动、紫外线灯使用)。
- 组织病理学特征:皮肤活检显示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晒伤细胞)、真皮血管扩张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典型皮损表现:
- 边界清晰的急性红斑(UVB暴露后4-24小时出现)。
- 触诊疼痛(+++以上疼痛评分)。
- 紫外线剂量关联:
- 皮损范围严格对应暴露区域(如泳衣轮廓分界)。
- 典型皮损表现:
-
支持条件(严重度分级): 分级 临床特征 阈值 轻度(Ⅰ度) 局限性红斑,无水肿/水疱 疼痛评分≤3(0-10分) 中重度(Ⅱ度) 弥漫性红斑伴水肿,或直径<2cm水疱 疼痛评分4-7,水肿面积>20% 重度(Ⅲ度)* 广泛水疱(>2cm)、表皮剥脱或全身症状 疼痛评分≥8,伴发热/寒战 *注:Ⅲ度属罕见变异型,需排除热烧伤或其他光敏性疾病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一级:临床评估
├─二级:紫外线暴露史追溯
├─二级:皮损特征记录(红斑范围/水肿/水疱)
└─二级:疼痛评分(VAS量表)
一级:实验室检查
├─二级:炎症标志物(CRP/ESR)
└─二级:组织病理学(疑似Ⅲ度或鉴别诊断)
一级:特殊检测
└─二级:最小红斑量(MED)测定(评估光敏感性)
判断逻辑:
- 紫外线暴露史追溯:
- 阳性结果:直接支持诊断;阴性需排查人工光源或反射暴露(雪地/水面)。
- MED测定:
- 异常值(<15-30 mJ/cm² UVB):提示高光敏性,需排查光敏性疾病(如卟啉病)。
- 组织病理学:
- 晒伤细胞(凋亡角朊细胞)≥5个/HPF:确诊紫外线损伤;
- 真皮淋巴浸润为主:支持急性炎症期。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炎症标志物:
- CRP升高(>10 mg/L):
- 意义:提示真皮深层炎症反应,中重度损伤时可达50 mg/L。
- 处理:局部抗炎+口服NSAIDs(如布洛芬)。
- ESR增快(>20 mm/h):
- 意义:反映系统性炎症,Ⅲ度损伤或继发感染时显著升高。
- 处理:排查感染并加强伤口护理。
- CRP升高(>10 mg/L):
-
血常规:
- 中性粒细胞增多(>70%):
- 意义:紫外线诱导的趋化因子释放激活中性粒细胞。
- 处理:无需抗生素,除非继发感染(脓性渗出)。
- 中性粒细胞增多(>70%):
-
组织病理学关键指标: 发现 异常意义 处理建议 晒伤细胞>10个/HPF 重度DNA损伤 加强抗氧化治疗(维C/维E) 真皮微血栓形成 血管内皮损伤 抗凝评估(罕见)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提示光毒性或药物过敏 排查外源性光敏物
四、诊断流程总结
- 核心确诊:暴露史 + 特征性皮损(无需实验室检查)。
- 重度/不典型病例:需MED测定 + 活检排除光敏性疾病。
- 实验室价值:CRP/ESR评估系统炎症,病理学用于鉴别诊断。
权威参考文献:
- 《光皮肤病学》(2023年,Elsevier):紫外线损伤的分子机制及诊断标准
- WHO《职业性紫外线暴露健康指南》(2022修订版)
- J Am Acad Dermatol:急性紫外线皮肤损伤的病理分级共识(2021)
- Br J Dermatol:最小红斑量(MED)临床操作规范(2020)
注:所有数据基于循证医学指南,排除网络平台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