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类天疱疮Other specified Pemphigoid
编码EB41.Y
关键词
索引词Pemphigoid、其他特指的类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变异型、扁平苔藓类天疱疮、局部大疱性类天疱疮、局部外阴类天疱疮、结节性类天疱疮、抗层粘连蛋白-g1类天疱疮、抗p200类天疱疮、其他类天疱疮变异型、胫前类天疱疮、瘢痕性天疱疮,Brunsting-Perry型
缩写OTBP
别名其他指定型类天疱疮、其他特指型类天疱疮
其他特指的类天疱疮 (EB41.Y) 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特征:
- 皮肤活检显示表皮下裂隙或水疱形成(真皮-表皮分离)。
- 真皮浅层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 免疫荧光证据:
- 直接免疫荧光(DIF):病变皮肤基底膜带线状IgG和/或C3沉积(检出率≥90%)。
- 间接免疫荧光(IIF):血清中检测到抗基底膜带自身抗体(阳性率≥80%)。
- 组织病理学特征: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皮损:
- 紧张性水疱/大疱(直径>1cm)出现在红斑基础上(躯干/四肢伸侧)。
- 黏膜受累(口腔/生殖器糜烂或瘢痕形成)。
- 瘙痒强度:
- 持续性剧烈瘙痒(VAS评分≥7/10)。
- 靶抗原检测:
- ELISA证实抗BP180 NC16A抗体阳性(滴度>20 U/ml)。
- 典型皮损: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两项即可确诊。
- 若无免疫荧光证据,需同时满足:
- 组织病理学表皮下裂隙 + 典型皮损 + ELISA抗体阳性。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体系] --> B[临床评估] A --> C[实验室检测] A --> D[特殊亚型鉴别]
B --> B1(皮肤损害评分) B --> B2(黏膜受累分级) B --> B3(瘙痒VAS量表)
C --> C1[组织病理活检] C --> C2[免疫荧光] C2 --> C2a(直接DIF) C2 --> C2b(间接IIF) C --> C3[ELISA抗原检测]
D --> D1(局限性亚型) D --> D2(抗p200亚型) D --> D3(瘢痕性亚型)
判断逻辑:
- 临床评估优先:
- 皮损分布(泛发性→大疱型,局限性→结节型)指导后续检查选择。
- 实验室层级验证:
- 组织病理确认表皮下裂隙 → DIF验证免疫沉积 → ELISA定位靶抗原。
- 亚型鉴别关键点:
- 局限性皮损+黏膜瘢痕 → 提示瘢痕性亚型。
- 抗p200抗体阳性 → 需排除合并扁平苔藓。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直接免疫荧光(DIF):
- 异常:基底膜带线状IgG/C3沉积 → 确诊自身免疫性疱病。
- 处理:立即启动免疫抑制治疗。
-
ELISA抗BP180 NC16A抗体:
- 临界值:>9 U/ml(可疑),>20 U/ml(确诊)。
- 异常意义:
-
50 U/ml:提示疾病活动度高,需强化治疗。
- 治疗后持续阳性:复发风险增加。
-
-
组织病理学:
- 嗜酸粒细胞浸润密度:
-
40个/高倍视野 → 支持类天疱疮诊断(特异性95%)。
-
- 嗜酸粒细胞浸润密度:
-
血清补体C3/C4:
- 降低意义:提示补体激活途径参与,需监测肾损伤风险。
四、总结
- 确诊核心:DIF线状沉积 + 组织病理表皮下裂隙(双金标准)。
- 检查路径:临床评估 → 组织活检 → 免疫荧光 → 靶抗原定量。
- 关键异常值:
- BP180 NC16A >20 U/ml(活动期)
- DIF阳性率>90%(确诊价值)
参考文献: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2024类天疱疮诊疗共识
- EDF(欧洲皮肤病学论坛)自身免疫性疱病指南
- 《Lever's Histopathology of Skin》(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