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多形红斑Other specified Erythema multiforme
编码EB12.Y
关键词
索引词Erythema multiforme、其他特指的多形红斑、按病因分类的多形性红斑、病毒感染引起多形性红斑、由单纯疱疹引起多形性红斑、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多形性红斑、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多形性红斑、由全身性真菌感染引起多形性红斑、由球孢子菌病导致的多形性红斑、组织胞浆菌病导致的多形性红斑
缩写多形红斑、EM
别名多形红斑病、Stevens-Johnson-综合征
其他特指的多形红斑(EB12.Y)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活检显示:
- 角质形成细胞散在坏死(阳性率80%-90%)
- 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阳性率70%-80%)
- 表皮真皮交界处水疱形成(重型病例)
- 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活检显示: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标准)
- 典型皮损表现:
- 多形性皮疹(红斑、丘疹、水疱、大疱)
- 靶形损害(典型三环状虹膜样皮损)
- 对称性分布:四肢远端(手背/足背)、面部或黏膜部位受累
- 急性发作:病程≤4周,伴发热或前驱症状(咽痛、乏力)
- 典型皮损表现: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标准) 条件类型 具体表现 诊断阈值 病因关联 HSV抗原/PCR阳性
近期药物暴露史HSV检出率>50%
用药史≤2周实验室支持 CRP升高
白细胞计数升高>10 mg/L
>12×10⁹/L免疫特征 HLA-B15/DQB1*03阳性 基因检测阳性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测] A --> C[组织病理学] A --> D[炎症标志物] A --> E[免疫学检查] A --> F[影像学评估] B --> B1(HSV抗原/PCR) B --> B2(支原体血清学) B --> B3(细菌培养) C --> C1(皮肤活检) D --> D1(CRP/ESR) D --> D2(血常规) E --> E1(HLA分型) E --> E2(自身抗体) F --> F1(皮肤镜检查) F --> F2(裂隙灯检查) -
判断逻辑
- 病原学检测:
- HSV-PCR阳性→支持病毒感染相关性(敏感性60%)
- 支原体抗体4倍升高→提示支原体诱发重型病例
- 组织病理学:
- 角质细胞坏死+真皮炎症→确诊多形红斑(特异性>95%)
- 表皮坏死松解→需鉴别SJS/TEN
- 皮肤镜检查:
- 靶形损害中央紫癜+外围苍白环→典型多形红斑表现
- 裂隙灯检查:
- 结膜伪膜/角膜溃疡→提示黏膜重症受累
- 病原学检测: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参考值 | 异常结果意义 | 临床处理建议 |
---|---|---|---|
CRP | <5 mg/L | >10 mg/L:提示急性炎症反应 >50 mg/L:警惕重症或继发感染 |
评估感染源,考虑抗炎治疗 |
白细胞计数 | 4-10×10⁹/L | >12×10⁹/L:细菌感染可能 <4×10⁹/L:病毒或药物诱发 |
结合病原学检查调整治疗 |
HSV-IgM | 阴性 | 阳性:活动性HSV感染 | 启动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 |
HLA-B15 | 阴性 | 阳性:复发风险增加3倍 | 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
组织病理 | 无坏死/炎症 | 角质细胞坏死:确诊依据 嗜酸性浸润:药物诱发标志 |
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
四、诊断流程要点
- 第一步:确认典型靶形皮损+对称分布(必须条件)
- 第二步:
- 轻型病例→行HSV检测/皮肤活检
- 重型病例→加查支原体抗体/裂隙灯评估
- 第三步:
- 病理确诊后→追溯诱因(药物/感染)
- HLA阳性→制定复发预防方案
参考文献:
-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多形红斑诊断共识(2023)
- WHO《皮肤炎症性疾病分类指南》(ICD-11)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多形红斑管理指南(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