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多形红斑Cutaneous erythema multiforme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EB12.0

关键词

索引词Cutaneous erythema multiforme、皮肤多形红斑、轻型多形红斑
同义词Erythema multiforme minus
缩写EM、Erythemamultiformeminus
别名靶形红斑、虹膜样红斑

皮肤多形红斑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皮肤多形红斑是一种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多种形态的皮疹,其中以靶形(虹膜样)红斑为典型特征。这种病症通常具有自限性,但其严重程度可以有所不同。根据皮损范围及是否累及其他器官,皮肤多形红斑可分为轻型(多形红斑)和重型(Stevens-Johnson综合征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本文主要讨论局限于皮肤表现的轻型多形红斑。


病因学特征

  1. 感染因素

    • 最常见的诱因是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特别是HSV-1。其他病原体如细菌、真菌以及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触发该疾病。
  2. 药物反应

    • 某些药物可诱发多形红斑,包括但不限于磺胺类、巴比妥酸盐、非甾体抗炎药等。个体对这些物质的过敏反应可能引发免疫介导的皮肤损害。
  3. 自身免疫性疾病

    • 有报道指出,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背景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观察到多形红斑的发生率增加。
  4. 物理刺激和其他因素

    • 冷热温度变化、紫外线照射等环境因素有时也可成为发病诱因;此外,精神压力大、慢性疾病状态等因素亦被认为与本病相关联。

病理机制

  1. 免疫介导机制

    • 病变区域可见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异常活跃,伴随局部血管壁损伤及炎症细胞浸润,导致真皮层水肿、出血及细胞凋亡。
  2. 角质形成细胞损伤

    • 表皮基底层出现空泡变性、细胞间连接破坏,最终形成水疱甚至大片剥脱。此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表达失衡。
  3. 补体系统参与

    • 部分研究发现C3a、C5a等补体成分在急性期血清水平升高,提示经典途径激活可能参与了发病过程。

临床表现

  1. 皮损特点

    •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色至紫红色斑丘疹,中央色淡而边缘深染,形成所谓的“靶形”外观。大小不一,直径从几毫米到数厘米。
    • 除了靶形病变外,还可见丘疹、小水疱、大疱乃至紫癜等多种形态改变。好发于手背、足背、前臂伸侧及面部等暴露部位。
  2. 分布模式

    • 皮损常呈对称性分布,倾向于发生在四肢远端,但也可能广泛波及躯干、头皮等处。少数情况下可伴有口腔黏膜受累。
  3. 伴随症状

    • 大多数患者仅有轻微不适感,如轻度瘙痒或灼热感。当病情较重时,则可能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

请注意,以上信息基于现有医学文献综述,并且针对的是轻型多形红斑(即皮肤多形红斑),而不包括更严重的全身性病例类型。对于具体诊断与管理建议,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