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红疾病Flushing disorders
编码EG02
关键词
索引词Flushing disorders、潮红疾病、过度生理潮红、情绪化潮红、脸红、药物性潮红、味觉性潮红
缩写潮红病
别名面部潮红、脸部发红、皮肤潮红、面红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关联情况
PL13 与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相关的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PL13.0
物质过量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2
在正确用药或剂量范围内与药物有关的损伤或伤害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9
具有交互作用的药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51
用药频率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Y
其他特指的与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相关的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Z
未特指的与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相关的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3
药品不正确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50
用药途径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5
不正确用药,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5Y
其他特指的不正确用药,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5Z
未特指的不正确用药,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52
用药时间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A
不适当地停止或中止用药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53
用药疗程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6
已知为变应原[过敏原]的药剂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1
剂量不足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7
已知为病人禁忌使用的药剂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8
过期或变质的药剂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物质
PL00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PL0Z
在治疗中使用与损伤或损害有关的物质,未特指的PL01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PL01.Y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其他特指的补充或传统药物PL01.Z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未特指的补充或传统药物PL01.1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膳食补充剂、维生素或矿物质PL01.0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草药制剂或药方PL01.2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不可归类在他处的补充或传统药物潮红疾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潮红疾病(EG02)是指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皮肤局部或广泛出现短暂性、红斑样的发红现象,主要影响面部,但也可能波及颈部、胸部等其他部位。这种现象通常伴随有血管扩张和血流量增加,从而导致皮肤呈现红色。根据其发生机制及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偶发性、短暂性和持续性潮红。
病因学特征
-
神经内分泌因素:
- 情绪波动:当人处于紧张、兴奋、焦虑等情绪状态时,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促进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引起皮肤发红。
-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异常可引发周期性的潮红症状,如更年期女性常经历的阵发性面部潮红(更年期潮热)。
-
药物与饮食相关因素:
- 药物性潮红:某些药物通过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或间接影响神经递质释放而诱发潮红反应,例如硝酸甘油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常见副作用之一便是面部潮红。
- 食物与饮品:辛辣食物、酒精等能迅速导致血管扩张的食物摄入后也容易造成暂时性的脸部潮红。
-
环境及其他外源性刺激:
- 温度变化:极端温度(过冷或过热)均可促使皮肤血管反应过度,产生潮红现象。
- 化妆品使用不当:部分人群对特定成分敏感,在使用某些护肤品或化妆品后可能出现过敏性潮红。
-
系统性疾病关联:
- 代谢障碍:如类癌综合征中,肿瘤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后能引起反复发作的潮红;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能伴随有面部潮红等症状。
- 其他全身性疾病:包括但不限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情况下的潮红往往与其他系统表现共同存在。
病理机制
-
血管调节失衡:
- 皮肤血管受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调控,一旦调节机制受损,则可能导致血管异常扩张或收缩,形成潮红现象。
- 神经介质(如乙酰胆碱)、激素(如雌激素减少)以及各种炎症因子均参与其中,共同作用于血管壁上的受体,改变其张力状态。
-
炎症反应增强:
- 在一些慢性皮肤病(如玫瑰痤疮)中观察到的长期反复潮红,实际上是局部皮肤微循环障碍及轻微炎症过程的结果。
- 皮脂腺增生与微生物感染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皮肤屏障功能下降,使得对外界刺激更加敏感,易于出现潮红反应。
临床表现
- 外观特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面部或其他暴露部位皮肤颜色变红,有时伴有灼烧感或刺痛感。
- 伴随症状:根据具体诱因不同,患者可能还会经历出汗增多、心率加快等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的表现;在一些情况下,如类癌综合征引起的潮红,还可能伴有腹泻、哮喘样症状等非特异性体征。
参考文献:基于现有文献综述整理而成,涵盖了《中华皮肤科杂志》、《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等相关领域权威期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