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多形红斑Cutaneous erythema multiforme
编码EB12.0
关键词
索引词Cutaneous erythema multiforme、皮肤多形红斑、轻型多形红斑
同义词Erythema multiforme minus
缩写EM、Erythemamultiformeminus
别名靶形红斑、虹膜样红斑
皮肤多形红斑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典型皮损:边界清晰的红色至紫红色斑丘疹,中央色淡而边缘深染,形成典型的“靶形”或“虹膜样”外观。
- 分布模式:皮损常呈对称性分布,倾向于发生在四肢远端,但也可能广泛波及躯干、头皮等处。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前驱症状:发热、全身不适、关节痛等轻微前驱症状。
- 伴随症状:轻度瘙痒或灼热感。
- 黏膜损害:口腔和/或生殖器黏膜受累,表现为局部红斑、水疱或溃疡。
- 病史:近期有感染(特别是HSV-1感染)、药物使用(如磺胺类、巴比妥酸盐、非甾体抗炎药等)或其他诱发因素(如物理刺激、精神压力)的病史。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的典型皮损和分布模式即可确诊。
- 若皮损不典型,需结合以下至少两项支持条件:前驱症状、伴随症状、黏膜损害、病史。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无特定影像学检查:皮肤多形红斑通常不需要特殊的影像学检查。但在复杂病例中,可以考虑进行胸部X光或CT检查以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
-
临床鉴别检查:
- 口腔和生殖器黏膜检查:
- 异常意义:发现口腔溃疡或生殖器黏膜红斑、水疱或溃疡,支持多形红斑的诊断。
- 眼结膜检查:
- 异常意义:出现眼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等眼部症状,提示多形红斑可能累及眼部。
- 淋巴结检查:
- 异常意义: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提示免疫反应活跃。
- 口腔和生殖器黏膜检查:
-
流行病学调查:
- 暴露史追溯:
- 判断逻辑:明确近期是否有HSV感染、药物使用、物理刺激或其他诱发因素,增强诊断指向性。
- 暴露史追溯: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病原学检查:
- HSV病毒检测:
- PCR检测阳性:通过PCR技术检测单纯疱疹病毒核酸阳性,特别是在复发性病例中具有较高检出率(约60%-80%)。
- 病毒培养:从病变部位分离出HSV病毒,但敏感性较低。
- HSV病毒检测:
-
血液检查:
- 白细胞计数:
- 轻度白细胞增多: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白细胞增多(>10,000/μL),提示炎症反应。
-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5%),提示过敏反应。
- C反应蛋白(CRP):
- 显著升高(>5 mg/L):提示急性期炎症反应。
- 红细胞沉降率(ESR):
- 轻度升高(>20 mm/h):非特异性炎症活动标志,需结合其他指标。
- 白细胞计数:
-
皮肤活检:
- 病理表现:
- 表皮基底层空泡变性:表皮基底层出现空泡变性、细胞间连接破坏。
- 真皮层水肿、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真皮层可见水肿、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等。
- 直接免疫荧光检查:
- IgM、C3沉积: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真皮浅层血管壁IgM、C3沉积,提示免疫介导的损伤。
- 病理表现:
-
免疫学检查:
- 自身抗体检测:
- ANA(抗核抗体):部分患者可能检测到低滴度ANA,但特异性不高。
- 抗dsD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背景下可能阳性,但并非多形红斑特异性标志。
- 自身抗体检测: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典型皮损和分布模式,结合前驱症状、伴随症状、黏膜损害及病史。
- 辅助检查主要为临床评估(如口腔、生殖器黏膜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暴露史追溯)。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病原体特异性结果(如HSV PCR检测)和炎症标志物(如CRP、ESR)。
权威依据:美国皮肤病学会(AAD)指南、欧洲皮肤病学协会(EADV)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