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面部多汗症Craniofacial hyperhidrosis
编码EE00.02
关键词
索引词Craniofacial hyperhidrosis、颅面部多汗症、面部或颈部多汗症、头皮多汗症
缩写CFH
别名头部多汗症、脸面出汗过多、头皮出汗过多、脸部多汗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1RS6 头颈部
XA9SG2额中XA3H13鼻XA4W34顶头皮XA1Z38额侧XA6AL1头皮边缘XA7LG9鼻翼缘XA7H02下唇唇红XA4QS6颈前XA7MK8颊XA3ZL3鼻旁区XA1A48口周区XA20Q1头部XA7VQ4上唇XA5BY6头顶XA1B05鼻孔XA7207下颊XA1BP2唇内面XA8KA2下颌区XA5VD0外下唇XA0K68外上唇XA1NS6颈前三角XA9DZ0颞头皮XA0MP5下颌下区XA75S0上唇唇红XA15W6下唇XA45K8颈后三角XA0M67颧区XA93S9顶头皮边缘XA0LR7鼻根XA5163鼻唇沟XA5ED7鼻翼沟XA6C41中颊XA8RK1上唇红缘XA2ZF0颈侧XA5TZ1颏下区XA9DQ5锁骨上区XA0SU2耳前区XA0WK0额头皮XA5KE9上颊XA26C1颞头皮边缘XA04T9鼻部皮肤XA29E7眶区XA3EK3枕头皮边缘XA5WP1眶上区XA3141唇系带XA5YP3鼻梁XA9T94颞XA1UW4前额旁正中皮瓣XA3K27外唇XA3ZG3鼻尖下小叶XA1M78颈背XA8JD4唇XA6TV2眶下区XA9JN5鼻侧壁XA2TK5鼻翼侧壁XA0WG9额头皮边缘XA1LZ5眉XA32Q9鼻翼XA57N0颧骨隆起XA3057鼻尖上XA6CW5头皮XA2C62颏XA4S17小柱XA90D8眉间XA9TK2下唇红缘XA5LY8人中XA8RA2胸骨上切迹XA9YZ7鼻孔槛XA6TR8额XA7JE5枕头皮XA5A87口区XA56T3鼻尖XA1EF8唇联合XA0SB3眶周区XA7AA6颈XA86S4面颅面部多汗症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颅面部多汗症(Craniofacial hyperhidrosis)是一种局限性多汗症,表现为头皮、面部和/或颈部过度出汗。这种异常出汗具有原发性和持续性特征,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发生,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及社会活动产生显著影响。根据ICD-11分类,颅面部多汗症属于皮肤疾病章节中的表皮和表皮附属器疾病类目下的局限性多汗症亚型。
病因学特征
-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 颅面部多汗症主要与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相关。胸段交感神经链(T2-T4水平)的异常兴奋可导致局部小汗腺分泌亢进,特别是支配头面部的颈交感神经通路功能紊乱是核心机制。
- 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性胆碱能受体敏感性增强现象,这可能解释家族性病例中观察到的交感神经高反应性。
-
内分泌与代谢因素:
-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可因基础代谢率升高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增加诱发全身性多汗,其中颅面部表现尤为明显。
- 糖尿病相关的自主神经病变可能通过影响汗腺神经调控导致代偿性局部多汗。
-
精神心理因素:
- 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等精神心理疾病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形成"压力-出汗"恶性循环。
- 功能性MRI研究显示,情绪刺激可特异性激活前额叶皮层与下丘脑的神经连接,加剧颅面部出汗。
-
环境及外源性因素:
- 温度变化、辛辣饮食等可通过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V1)直接刺激汗腺分泌。
- 尼古丁、酒精等物质可干扰神经递质平衡,增强乙酰胆碱对汗腺的刺激作用。
病理机制
-
汗腺功能调控异常:
- 小汗腺在保持正常密度和形态学特征的前提下,表现为胆碱能神经递质受体(M3型)表达上调及汗腺细胞离子通道活性改变。
- 汗液分泌的渗透压调节机制紊乱,导致单位时间内分泌量超过体温调节需求。
-
神经传导通路异常:
- T2-T4交感神经节与颈上神经节形成突触联系异常,导致节后纤维持续释放乙酰胆碱。
- 中枢调控层面可能存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与边缘系统的功能耦合失调。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非对称性出汗:约25%病例表现为单侧或局部区域优势性出汗,提示神经支配异常
- 温度敏感性:在环境温度<24℃时仍持续出汗,区别于生理性温度调节反应
- 伴随症状:常伴发面部潮红、局部皮肤浸渍或继发性毛囊炎
参考文献:[1] 多汗症的病因及治疗进展;[2] 医圣张仲景及后世名医对头面部出汗认识和治疗妙招;[3] 多汗症 - 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