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鼻息肉Unspecified Nasal polyp
编码CA0J.Z
关键词
索引词Nasal polyp、未特指的鼻息肉、鼻息肉、鼻息肉样增生 [possible translation]、鼻息肉样增生
缩写NP
别名鼻内息肉、鼻腔息肉、鼻部息肉、Nasal-polyp-NOS
未特指的鼻息肉(CA0J.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鼻内镜检查:直接观察到鼻腔内半透明灰白色/淡红色、表面光滑的质软肿块,伴中鼻道或嗅裂区阻塞。
- 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黏膜下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腺体增生(适用于不典型病例)。
-
必须条件:
- 核心症状:
- 持续性或进行性双侧鼻塞(≥3个月)
- 黏脓性鼻腔分泌物增多
- 嗅觉减退或丧失(需排除中枢性病因)
- 体征:
- 鼻内镜见鼻腔内可移动性半透明肿块
- 鼻窦CT显示鼻腔/鼻窦软组织占位(密度均匀,无骨质破坏)
- 核心症状:
-
支持条件:
- 过敏因素:
- 血清总IgE≥100 IU/mL 或特异性IgE阳性(针对尘螨/花粉等)
- 炎症指标: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5%
- 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0%
- 共病证据:
- 合并支气管哮喘或NSAIDs药物不耐受史
- 过敏因素: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一级检查(确诊必需)
│ ├── 鼻内镜检查(白光/窄带成像)
│ └── 鼻窦CT(冠状位+轴位薄层扫描)
│
├── 二级检查(病因评估)
│ ├── 过敏原筛查(血清IgE检测)
│ ├── 鼻分泌物细胞学分析
│ └── 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排查哮喘)
│
└── 三级检查(鉴别诊断)
├── MRI(怀疑颅底侵犯时)
└── 真菌培养/PCR(排除真菌性鼻窦炎) -
判断逻辑:
- 鼻内镜检查:
- 中鼻道荔枝样半透明肿块提示典型鼻息肉(特异性>90%)
- 表面糜烂/出血需活检排除肿瘤
- 鼻窦CT:
- 筛窦/上颌窦黏膜均匀增厚伴窦口阻塞为典型表现
- 单侧病变需排查内翻性乳头状瘤或恶性肿瘤
- 过敏原检测:
- 尘螨阳性者提示Th2型炎症主导,可能对生物制剂(如抗IgE/抗IL-5)敏感
- 鼻内镜检查:
三、实验室参考值
-
鼻腔分泌物细胞学:
- 异常意义:
- 嗜酸性粒细胞≥10%: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对糖皮质激素敏感)
- 中性粒细胞≥50%:提示合并细菌感染(需联合抗生素治疗)
- 异常意义:
-
血清免疫指标:
- 总IgE:
- 正常值:<100 IU/mL
- ≥100 IU/mL提示过敏体质(需结合临床表现)
- IL-5/IL-13:
- 正常值:<5 pg/mL(ELISA法)
- 升高提示Th2型炎症(指导抗细胞因子治疗)
- 总IgE:
-
血常规:
- 嗜酸性粒细胞:
- 正常比例:0.4%-7.8%
- ≥8%提示系统性嗜酸性粒细胞参与(需排除EGPA等全身性疾病)
- 嗜酸性粒细胞:
-
病原学检测:
- 真菌培养:
- 阳性提示真菌球型鼻窦炎(需手术清除)
- 细菌培养:
-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阳性提示慢性感染(指导靶向抗生素)
- 真菌培养:
四、诊断流程总结
- 确诊路径:鼻内镜+CT联合确认鼻腔占位性病变
- 分型评估:通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区分炎性亚型(Th2型 vs 非Th2型)
- 共病筛查:系统性评估哮喘/过敏/阿司匹林不耐受三联征
- 鉴别重点:排除恶性肿瘤/脑膜脑膨出/内翻性乳头状瘤
参考文献:
- 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3)》
- EPOS2020(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 《Allergy》鼻息肉内型分型国际共识(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