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支气管炎Other specified Bronchitis
编码CA20.Y
关键词
索引词Bronchitis、其他特指的支气管炎、心脏操作后塑型性支气管炎、心脏操作相关的塑型性支气管炎、术后纤维蛋白性支气管炎
缩写特指支气管炎
别名特别指定型支气管炎
其他特指的支气管炎 (CA20.Y) 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支气管镜直接证据:
- 支气管镜下发现气道内纤维蛋白性管型或黏液栓(塑型性支气管炎特征性表现)。
- 病理活检显示支气管黏膜纤维蛋白沉积伴中性粒细胞浸润(排除结核、真菌感染等特异性病变)。
- 影像学特征:
- 高分辨率CT显示支气管内低密度黏液栓("指套征"或"树芽征")伴局部肺不张(特异性达85%)。
- 支气管镜直接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与操作史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术后72小时内突发剧烈干咳,咳出树枝状管型物(塑型性支气管炎)。
- 局限性哮鸣音或呼吸音减弱(与气道阻塞部位一致)。
- 相关操作史:
- 心脏外科手术(尤其是体外循环手术)后1周内发病。
- 近期接受心脏介入治疗(如TAVI、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侵入性检查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三项:
- 明确相关手术/操作史
- 典型临床症状(突发咳嗽+咳出管型物)
- CT显示特征性黏液栓征象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影像学评估
├─胸部X线(初筛)
├─胸部CT(增强扫描)
│ ├─薄层重建(层厚≤1mm)
│ └─多平面重组(MPR)
└─支气管造影(特殊病例) - 内镜检查树:
└─支气管镜评估
├─白光支气管镜
├─荧光支气管镜(鉴别恶性病变)
└─支气管肺泡灌洗(BAL) -
判断逻辑:
- 胸部CT薄层扫描:
- 发现支气管内低密度影(CT值10-30 HU)伴远端肺不张,提示黏液栓形成(敏感度92%)
- 支气管镜灌洗液分析:
- 灌洗液纤维蛋白原浓度>500 mg/dL,且D-二聚体阳性,支持纤维蛋白性支气管炎诊断
- 微生物培养:
- 常规细菌培养阴性但炎症标志物升高,提示非感染性病因(需排除术后感染)
- 胸部CT薄层扫描: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液检查:
- D-二聚体显著升高(>5 μg/mL FEU):提示纤溶系统激活,与纤维蛋白管型形成直接相关
- CRP>50 mg/L:需警惕合并细菌感染(与单纯术后炎症反应的鉴别阈值)
- 白细胞正常伴淋巴细胞减少:提示病毒感染诱发的支气管高反应状态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析:
- 中性粒细胞比例>70%:符合急性炎症反应特征(需排除吸入性肺炎)
- 嗜酸性粒细胞>5%:提示过敏因素参与(需调整治疗方案)
-
凝血功能检测:
- 纤维蛋白原>6 g/L:反映高凝状态,与术后纤维蛋白沉积风险正相关
- 抗凝血酶III<60%:提示凝血调控失衡,需考虑抗凝治疗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支气管镜直视下管型发现或特征性CT表现,结合明确的手术/操作史。
- 检查策略优先选择无创CT评估,疑难病例需及时行支气管镜检查。
- 实验室异常需动态观察:D-二聚体持续升高提示疾病进展,CRP波动需警惕继发感染。
参考文献:
- ICD-11官方分类标准(2023版)
- ATS/ERS联合声明《介入性肺病学诊断标准》
- 《心胸外科术后并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