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Idiopathic chronic eosinophilic pneumonitis
编码CB02.11
关键词
索引词Idiopathic chronic eosinophilic pneumonitis、特发性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Löffler综合征、Löffler肺炎、特发性急性嗜酸粒细胞肺炎
同义词Löffler pneumonia、Löffler syndrome、Idiopathic chronic eosinophilic pneumonia
缩写ICEP
别名洛夫勒综合征、洛夫勒肺炎、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特发性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ICEP) 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临床表现:亚急性或慢性呼吸道症状,如呼吸困难、干咳等。
- 影像学特征:胸部X线或CT扫描显示双侧弥漫性斑片状阴影,主要分布在中下肺野,有时呈游走性变化。
- 实验室检查: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通常>10%)。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比例≥25%。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慢性进展性的呼吸困难(70%-90%)。
- 干咳,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少量白色黏痰(60%-80%)。
- 低热、夜间盗汗、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较为常见(40%-60%)。
- 体征:
- 查体时可闻及双肺底湿啰音或爆裂音(70%-90%)。
- 杵状指(趾)(20%-40%)。
- 排除其他原因:
- 排除药物诱发、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的所有项目即可确诊。
- 若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析结果,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10%)。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胸部X线或CT扫描:
- 异常意义:双侧弥漫性斑片状阴影,主要分布在中下肺野,有时呈游走性变化,提示ICEP。
- 判断逻辑: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 胸部X线或CT扫描:
-
肺功能测试:
- 限制性通气障碍:用力肺活量(FVC)下降,FEV1/FVC比值正常或升高。
- 弥散功能降低: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下降。
- 异常意义:提示肺实质损伤和气体交换障碍,支持ICEP诊断。
-
免疫学检查:
- 过敏原检测:排除过敏性疾病。
- 自身抗体检测: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
-
病史追溯:
- 暴露史追溯:询问近期是否有药物使用史、寄生虫接触史或其他可能的诱因。
- 判断逻辑:明确可疑因素,增强诊断指向性。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常规: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通常>10%):
- 异常意义:提示全身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ICEP的重要标志之一。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通常>10%):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析:
-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25%:
- 异常意义:直接反映肺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确诊ICEP的关键指标。
-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25%:
-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升高:
- 异常意义:提示炎症活动,但非特异性。
- 血沉(ESR)升高:
- 异常意义:同样提示炎症活动,但需结合其他指标。
- C反应蛋白(CRP)升高:
-
血清IgE水平:
- IgE水平升高:
- 异常意义:提示可能存在过敏背景,但非特异性。
- IgE水平升高:
-
其他实验室检查:
- 动脉血气分析:
- 低氧血症:PaO2降低,提示肺功能受损。
- 血清电解质:
- 异常意义:监测电解质平衡,排除其他代谢紊乱。
- 动脉血气分析: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典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尤其是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析)。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胸部X线或CT)、肺功能测试和免疫学检查为主,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并确认诊断。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病原体特异性结果(如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权威依据: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2018).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41(7), 493-506.
- 美国胸科学会 (ATS) 和欧洲呼吸学会 (ERS) 相关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