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为性传播模式的其他感染并发于妊娠、分娩或产褥期Other infections with a predominantly sexual mode of transmission complicating pregnancy, childbirth or the puerperium
编码JB63.3
关键词
索引词Other infections with a predominantly sexual mode of transmission complicating pregnancy, childbirth or the puerperium、主要为性传播模式的其他感染并发于妊娠、分娩或产褥期
缩写STI并发妊娠、性传播感染并发妊娠
别名性病并发妊娠、性传播感染在孕产妇中的并发症、孕期性传播感染并发症、性传播感染并发围产期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关联情况
--毛滴虫病--软下疳--性传播侵染--其他特指的以性传播为主要途径的感染性疾患--未特指的以性传播为主要途径的感染性疾患 衣原体引起的性传播感染
1A80衣原体淋巴肉芽肿1A81.1内生殖器衣原体感染1A8Y其他特指的衣原体引起的性传播感染1A8Z未特指的衣原体引起的性传播感染1A81.0下泌尿生殖道衣原体感染1A81经性传播的非溃疡性衣原体感染1A81.Y其他特指部位经性传播的非溃疡性衣原体感染1A81.Z未特指部位经性传播的非溃疡性衣原体感染 梅毒
1A61早期梅毒1A61.Y其他特指的早期梅毒1A61.Z未特指的早期梅毒1A60.2晚期先天性梅毒眼病1A61.5早期潜伏性梅毒1A62.1晚期心血管梅毒1A61.1一期肛门梅毒1A62.01有症状性晚期神经梅毒1A62.2其他部位有症状性晚期梅毒1A62.2Y其他特指部位有症状性晚期梅毒1A62.2Z未特指部位有症状性晚期梅毒1A61.0一期生殖器梅毒1A60.1早期先天性梅毒,潜伏性1A62.22晚期皮肤或黏膜梅毒1A60.5晚期先天性梅毒,潜伏性1A61.4二期其他部位梅毒1A62.21晚期梅毒累及肌肉骨骼系统1A62.0神经梅毒1A62.0Z未特指的神经梅毒1A60.4其他晚期先天性梅毒,有症状1A61.3二期皮肤或黏膜梅毒1A60.3晚期先天性神经梅毒1A63隐性梅毒,未特指早期或晚期1A60.0早期先天性梅毒,有症状1A61.2一期其他部位梅毒1A62.00无症状性神经梅毒1A6Z未特指的梅毒1A62.20晚期眼梅毒1A60先天性梅毒1A60.Z未特指的先天性梅毒1A62晚期梅毒1A62.Y其他特指的晚期梅毒1A62.Z未特指的晚期梅毒1A62.Z性传播性病毒性肝炎 淋球菌感染
1A72.2肛门淋球菌感染1A71淋球菌性盆腔腹膜炎1A70.00阴茎淋病1A70.1下泌尿生殖道淋球菌感染伴尿道周围或邻近腺体脓肿1A72.3淋菌性咽炎1A72.4眼淋球菌感染1A70泌尿生殖系淋球菌感染1A70.Y其他特指的泌尿生殖系淋球菌感染1A70.Z未特指的泌尿生殖系淋球菌感染1A73播散性淋球菌感染1A72.1直肠淋球菌感染1A7Z未特指的淋球菌感染1A72.0肌肉骨骼系统淋球菌感染1A70.0下泌尿生殖道淋球菌感染不伴尿道周围或邻近腺体脓肿1A70.0Y其他特指的下泌尿生殖道淋球菌感染不伴尿道周围或邻近腺体脓肿1A70.0Z未特指的下泌尿生殖道淋球菌感染不伴尿道周围或邻近腺体脓肿1A72其他部位的淋球菌感染1A72.Y其他特指部位的淋球菌感染1A94 肛门-生殖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1A94.1肛周皮肤或直肠单纯疱疹病毒感染1A94.Z肛门生殖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未进一步特指1A94.0生殖器或泌尿生殖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1A95 肛门生殖器疣
1A95.1生殖器疣1A95.2外生殖器尖锐湿疣1A95.0肛门疣1A95.Z未特指的肛门生殖器疣1A95.Z腹股沟肉芽肿主要为性传播模式的其他感染并发于妊娠、分娩或产褥期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在妊娠、分娩或产褥期,孕妇可能并发一系列通过性行为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感染性疾病。这些疾病包括但不限于阴道毛滴虫病、生殖器沙眼衣原体感染及淋球菌感染等。此类感染不仅影响孕产妇健康,还可能引发胎儿及新生儿并发症,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垂直传播导致的先天性感染。
病因学特征
-
病原体种类:
- 涉及严格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HSV-2)和寄生虫(如阴道毛滴虫)。
- 混合感染常见(如细菌性阴道病合并衣原体感染),需通过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体组合。
-
易感因素:
- 免疫适应状态:妊娠期母体为维持胎儿耐受发生的Th2型免疫偏移,可能削弱对细胞内病原体(如衣原体)的清除能力。
- 生殖道解剖改变:妊娠期宫颈柱状上皮外翻、分娩导致的黏膜损伤,为病原体定植提供侵入门户。
- 高风险性行为:多性伴、无保护性交或性伴侣未同步治疗,显著增加重复感染风险。
- 医疗资源可及性:产前筛查覆盖率不足或治疗延误,导致感染持续存在。
-
传染途径:
- 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垂直传播(宫内、产道或母乳)是胎儿/新生儿感染主要途径。
- 非性接触传播仅见于特殊场景(如医疗操作中器械污染),属极罕见个案。
病理机制
- 黏膜定植与上行感染:病原体通过黏附素与生殖道上皮结合,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如宫颈炎),并可上行导致绒毛膜羊膜炎。
- 炎性介质释放: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激活Toll样受体,促发IL-6、TNF-α等细胞因子瀑布,与早产发动密切相关。
- 胎盘屏障突破:血行传播病原体(如HSV)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而衣原体等则通过感染胎膜引发羊膜腔感染综合征。
临床表现
-
妊娠期特征:
- 70%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呈无症状携带,但可导致未治疗的胎膜早破
- 淋球菌感染易引发化脓性宫颈炎,伴脓性分泌物及排尿困难
- HSV-2原发感染可能伴发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
围产期风险:
- 产程中软产道病原体暴露可致新生儿结膜炎(淋球菌)或肺炎(衣原体)
- 产后子宫内膜炎风险增加3倍,表现为恶露异味、宫体压痛伴发热
-
重症预警体征:
- 体温>38.5℃伴寒战提示菌血症可能
- 宫底压痛合并母体心动过速(>120bpm)需警惕感染性休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