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并发于妊娠、分娩或产褥期Gonorrhoea complicating pregnancy, childbirth or the puerperium
编码JB63.2
关键词
索引词Gonorrhoea complicating pregnancy, childbirth or the puerperium、淋病并发于妊娠、分娩或产褥期、母体淋病并发于妊娠、分娩和/或产褥期
同义词gonorrhoea in moth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 childbirth and/or puerperium
缩写淋病妊娠并发症、淋病产科并发症
别名孕妇淋病、产妇淋病、产褥期感染性淋病、妊娠合并淋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关联情况
MG50.6 耐药淋球菌
MG50.61耐大环内酯的淋球菌MG50.62耐氨基环醇的淋球菌MG50.60耐三代头孢菌素的淋球菌MG50.64耐氨基糖甙类的淋球菌MG50.6Y其他耐药淋球菌MG50.6Z未特指的耐药淋球菌MG50.63耐氟喹诺酮的淋球菌 淋球菌感染
1A72.2肛门淋球菌感染1A71淋球菌性盆腔腹膜炎1A70.00阴茎淋病1A70.1下泌尿生殖道淋球菌感染伴尿道周围或邻近腺体脓肿1A72.3淋菌性咽炎1A72.4眼淋球菌感染1A70泌尿生殖系淋球菌感染1A70.Y其他特指的泌尿生殖系淋球菌感染1A70.Z未特指的泌尿生殖系淋球菌感染1A73播散性淋球菌感染1A72.1直肠淋球菌感染1A7Z未特指的淋球菌感染1A72.0肌肉骨骼系统淋球菌感染1A70.0下泌尿生殖道淋球菌感染不伴尿道周围或邻近腺体脓肿1A70.0Y其他特指的下泌尿生殖道淋球菌感染不伴尿道周围或邻近腺体脓肿1A70.0Z未特指的下泌尿生殖道淋球菌感染不伴尿道周围或邻近腺体脓肿1A72其他部位的淋球菌感染1A72.Y其他特指部位的淋球菌感染淋病并发于妊娠、分娩或产褥期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淋病并发于妊娠、分娩或产褥期,是指在妊娠期间、分娩过程中或产后6周内(即产褥期)由淋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淋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主要通过性传播途径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该情况不仅影响孕妇自身的健康,还可能通过围产期传播对胎儿和新生儿造成严重威胁。
病因学特征
-
感染源:
- 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是导致淋病的专性人类病原体,属于β-变形菌纲的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 该菌通过表面菌毛蛋白和孔蛋白介导的黏附作用侵入宿主上皮细胞。
-
传播途径:
- 直接性接触传播:这是淋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占95%以上),通过黏膜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传播。
- 间接接触传播:极为罕见,仅理论可能存在于共用未消毒的医疗器械时。
- 围产期传播:未治疗孕妇在分娩时,新生儿通过受感染的产道接触分泌物,导致眼、呼吸道等部位感染。
-
易感因素:
- 性活跃期女性(尤其是<25岁)及多性伴群体
-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妊娠期生理性外翻加重)
- 局部黏膜屏障破坏(如近期妇科手术操作)
- 合并沙眼衣原体等其他性传播疾病感染
病理机制
-
生殖道感染进程:
- 淋球菌主要侵袭宫颈管柱状上皮细胞,妊娠期高雌激素状态导致宫颈黏液栓保护作用减弱
- 未治疗感染可上行引发绒毛膜羊膜炎(通过促炎细胞因子而非直接穿透胎盘)
- 严重感染可导致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综合征
-
母婴传播机制:
- 产程中新生儿接触感染产道的分泌物(眼结膜/口咽/呼吸道黏膜)
- 新生儿缺乏针对淋球菌的特异性IgA保护
- 细菌通过胞吞作用侵入结膜上皮,释放内毒素引发化脓性炎症
临床表现
-
母体症状谱:
- 50-80%孕妇呈无症状携带状态(妊娠期宫颈黏液改变掩盖典型症状)
- 有症状者可表现为脓性宫颈分泌物、排尿困难、性交后出血
- 播散性淋病(DGI)罕见但危重,表现为发热、关节炎、脓疱疹
-
新生儿感染特征:
- 结膜炎:出生后2-5天出现眼睑水肿、脓性渗出(未预防治疗者发病率30-50%)
- 全身性感染:败血症、关节炎、头皮脓肿(多继发于胎膜早破后上行感染)
参考文献:《Mandell's Principles of Infectious Diseases》、WHO妊娠期性传播感染管理指南(2021)、CDC性病治疗指南(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