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胎儿或新生儿感染Unspecified Infections of the fetus or newborn

更新时间:2025-06-19 04:45:11
编码KA6Z

关键词

索引词Infections of the fetus or newborn、未特指的胎儿或新生儿感染、胎儿感染、新生儿感染、新生儿感染NOS、围产期感染、新生儿机会性感染、宫内或分娩中获得的感染
缩写未特指胎儿或新生儿感染、未特指新生儿感染
别名不明原因的胎儿或新生儿感染、未知病因的胎儿或新生儿感染、不明病原体的胎儿或新生儿感染、未分类的胎儿或新生儿感染

未特指的胎儿或新生儿感染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无菌体液病原学阳性
      • 血液、脑脊液或关节液培养分离出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
      • PCR检测出病原体特异性核酸(如CMV的UL54基因、GBS的cfb基因)。
    • 组织病理学证据
      • 胎盘或尸检组织中发现病原体(如巨细胞病毒包涵体、真菌菌丝)。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核心临床表现
      • ≥2项典型症状(发热/低体温、呼吸困难、喂养困难、黄疸异常进展)。
      • ≥1项典型体征(白细胞计数异常、CRP>15 mg/L、局部感染灶)。
    • 高危因素
      • 早产(<37周)、低出生体重(<2500g)、胎膜早破>18小时。
      • 母体围产期感染(如绒毛膜羊膜炎、GBS定植)。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
      • 核心临床表现(≥2症状+≥1体征)。
      • 炎症标志物持续异常(CRP>15 mg/L + I/T比值≥0.2)。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实验室检查]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床旁评估]

B --> B1[血常规+CRP]
B --> B2[血/脑脊液培养]
B --> B3[血清学检测]
B --> B4[PCR病原检测]

C --> C1[胸部X线]
C --> C2[颅脑超声/MRI]
C --> C3[腹部超声]

D --> D1[生命体征监测]
D --> D2[神经系统评估]
D --> D3[皮肤黏膜检查]

判断逻辑

  1. 血常规+CRP
    • 白细胞<5×10⁹/L或>25×10⁹/L + CRP>15 mg/L → 提示全身性感染
    • I/T比值≥0.2 → 支持细菌感染
  2. 影像学检查
    • 胸部X线斑片影 + 呼吸窘迫 → 肺炎诊断
    • 颅脑超声显示脑室扩大 + 惊厥 → 提示脑膜炎
  3. 床旁评估
    • 持续低血压 + 毛细血管充盈>3秒 → 败血症休克风险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正常参考值 异常意义
白细胞计数 5-25×10⁹/L <5×10⁹/L:骨髓抑制性感染(如GBS);>25×10⁹/L:严重细菌感染
I/T比值 <0.2 ≥0.2:提示细菌性败血症(敏感性80%)
C-反应蛋白(CRP) <5 mg/L >15 mg/L:细菌感染可能;>50 mg/L:需警惕脓毒症
降钙素原(PCT) <0.5 μg/L >2 μg/L:高度提示细菌感染(特异性90%)
血小板计数 150-450×10⁹/L <100×10⁹/L:DIC风险;持续下降提示感染加重
脑脊液白细胞 <20×10⁶/L >100×10⁶/L:细菌性脑膜炎;淋巴细胞为主提示病毒/弓形虫
脑脊液蛋白 0.2-1.2 g/L >1.5 g/L:血脑屏障破坏(如脑膜炎)

异常处理建议

  • CRP+PCT同步升高:立即启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 血小板<50×10⁹/L:排查DIC,补充凝血因子
  • 脑脊液异常+惊厥:需腰椎穿刺复查,升级抗感染方案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无菌体液病原学证据,强调血/脑脊液培养及分子检测的价值。
  • 辅助检查逻辑:采用阶梯式策略,先快速筛查(血常规+CRP),再靶向深入(影像/PCR)。
  • 实验室预警:重点关注I/T比值、PCT及血小板动态变化,早发型感染(<72h)以GBS/大肠杆菌为主,晚发型(>72h)警惕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1. WHO《新生儿感染管理指南》(2023)
  2. 中华医学会《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专家共识》
  3. 《实用新生儿学》(第5版)
  4. AAP《胎儿和新生儿感染临床处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