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障碍引起的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aemia neonatorum due to inherited disorder of erythropoietin production

更新时间:2025-05-27 23:47:34
编码KA8A.2

关键词

索引词Polycythaemia neonatorum due to inherited disorder of erythropoietin production、遗传性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障碍引起的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
缩写EPO障碍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EPO异常新生儿红细胞增多
别名遗传性EPO障碍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促红细胞生成素障碍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EPO异常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异常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EPO失调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失调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障碍引起的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通过基因测序发现与EPO产生或调控相关的基因突变,如EPOR基因突变、HIF-2α基因变异等。
    • 血常规检查异常:静脉血红细胞压积大于65%,毛细血管血红细胞压积大于70%;中心静脉血红蛋白浓度高于220 g/L。
  2.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皮肤颜色加深(深红色或紫绀色),尤其是在口周和四肢末端更为明显(70%-90%)。
      • 呼吸急促(60%-80%)。
      • 喂养困难(40%-60%)。
      • 嗜睡(10%-20%)。
      • 烦躁不安(30%-50%)。
    • 体征
      • 皮肤颜色改变(70%-90%)。
      • 心动过速(心率加快,超过正常范围)(60%-80%)。
      • 脾脏肿大(20%-40%)。
      • 神经系统体征(如肌张力异常、反射减弱等)(10%-20%)。
    • 家族史:有类似疾病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家族史。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分子生物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中的至少两项。
      • 血常规检查异常(红细胞计数显著升高)。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

    • 腹部超声
      • 异常意义:显示脾脏肿大,提示脾脏因过滤过多红细胞而处于活跃状态。出现几率为20%-40%。
  2. 血液流变学检查

    • 全血黏度检测
      • 异常意义:血液黏稠度显著增加,全血黏度升高,提示高黏滞状态。出现几率接近100%。
  3. 凝血功能检查

    • 凝血因子活性检测
      • 异常意义:凝血因子活性增强,提示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出现几率为30%-50%。
  4. 尿液检查

    • 尿常规
      • 异常意义:可能发现轻度蛋白尿或血尿,提示肾脏受累。出现几率为20%-30%。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分子生物学检测

    • 基因测序阳性:确定具体的致病变异类型,如EPOR基因突变、HIF-2α基因变异等。阳性率较高(80%-90%)。
  2. 血常规检查

    • 红细胞计数显著升高:静脉血红细胞压积大于65%,毛细血管血红细胞压积大于70%。出现几率接近100%。
    • 血红蛋白浓度升高:中心静脉血红蛋白浓度高于220 g/L。出现几率接近100%。
  3. 血液流变学检查

    • 全血黏度升高:血液黏稠度显著增加,提示高黏滞状态。出现几率接近100%。
  4. 凝血功能检查

    • 凝血因子活性增强:提示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出现几率为30%-50%。
  5. 尿液检查

    • 轻度蛋白尿或血尿:提示肾脏受累。出现几率为20%-30%。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分子生物学检测(基因测序)和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结合典型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评估。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腹部超声)和血液流变学检查为主,帮助排除其他疾病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分子生物学结果和血液学指标。

权威依据:《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诊疗指南》、《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临床管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