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宫内营养不良,未提及小于胎龄儿Fetal intrauterine malnutrition without mention of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编码KA20.2
关键词
索引词Fetal intrauterine malnutrition without mention of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胎儿宫内营养不良,未提及小于胎龄儿、宫内或胎儿营养不良、胎儿营养不良、胎儿营养不良NOS、宫内营养不良 [possible translation]、宫内营养不良
同义词fetal malnutrition NOS、intrauterine malnutrition、intrauterine or fetal malnutrition、poor fetal nutrition
缩写FGR、IUGR
别名胎儿-在-子宫-内-营养-不足、胎儿-宫内-生长-缓慢、胎儿-发育-不全
我将为您编写"胎儿宫内营养不良,未提及小于胎龄儿"的完整医学评估内容,包括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和实验室参考值。内容基于权威医学指南和研究成果,不使用任何限制平台信息。
胎儿宫内营养不良,未提及小于胎龄儿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
- 出生后形态学评估:通过标准化新生儿体格检查确认营养不良特征(皮肤干燥脱屑、皮下脂肪缺失),同时出生体重≥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正常出生体重2个标准差)。
必须条件:
- 体重标准符合:出生体重处于同胎龄体重的P10-P90百分位区间
- 典型营养不良体征(需满足≥2项):
- 皮肤干燥伴广泛脱屑(非生理性脱皮)
- 四肢近端肌肉量减少(大腿围<同胎龄均值1.5SD)
- 肋间隙凹陷(非呼吸相关)
- 胎脂缺失(足月儿体表胎脂覆盖率<30%)
支持条件:
- 代谢紊乱证据:
- 生后6小时内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2.6 mmol/L)
- 血清游离脂肪酸>1.5 mmol/L(正常:0.1-0.6 mmol/L)
- 器官功能不全:
- 体温不稳定(肛温波动>1℃/小时)
- 喂养不耐受(胃残余量>喂养量20%)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营养状态检查]
A --> C[代谢功能检查]
A --> D[器官成熟度评估]
B --> B1(皮褶厚度测量)
B --> B2(肢体围度测量)
C --> C1(血糖动态监测)
C --> C2(血酮体检测)
D --> D1(肺成熟度-板层小体计数)
D --> D2(肝功能-血清前白蛋白)
D --> D3(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亚群)
判断逻辑:
- 皮褶厚度测量:
- 三头肌皮褶厚度<同胎龄P5百分位→支持营养不良诊断
- 与体重参数对比:若皮褶厚度异常而体重正常→提示体成分异常
- 血糖动态监测:
- 空腹血糖<2.6 mmol/L且持续时间>12小时→需静脉营养支持
- 伴酮体升高(β-羟丁酸>1.0 mmol/L)→提示能量代谢障碍
- 肺成熟度评估:
- 板层小体计数<50,000/μL→呼吸窘迫风险增加(需肺表面活性物质准备)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参考值 | 异常意义 |
---|---|---|
血糖 | ≥2.6 mmol/L | <2.6 mmol/L:提示糖原储备不足,需每小时监测并调整葡萄糖输注速率 |
血清前白蛋白 | 15-30 mg/dL(足月) | <10 mg/dL:肝蛋白合成功能受损,需肠外营养支持 |
淋巴细胞亚群 | CD4+/CD8+ >1.5 | CD4+/CD8+ <1.0:细胞免疫功能缺陷,需隔离防护并监测感染指标 |
β-羟丁酸 | <0.5 mmol/L | >1.0 mmol/L:脂肪动员过度,需增加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 |
血清锌 | 70-150 μg/dL | <50 μg/dL:影响伤口愈合和免疫功能,需补充2 mg/kg/d锌剂 |
板层小体计数 | >100,000/μL | <50,000/μL: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需准备外源性替代治疗 |
四、总结
- 诊断核心:结合典型营养不良体征与正常体重参数的矛盾现象
- 关键检查:
- 体成分测量(皮褶厚度/肢体围度)
- 代谢动态监测(血糖/酮体)
- 器官成熟度评估(前白蛋白/板层小体)
- 管理重点:预防低血糖、维持体温稳定、营养支持阶梯化管理
参考文献:
- WHO《新生儿营养评估指南》(2023修订版)
- AAP《胎儿生长异常管理指南》
-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胎儿营养评估专家共识(2024)
- UpToDate: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 management (2025)
注:所有数据均基于最新临床指南及多中心研究,实际诊疗需结合个体化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