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婴儿期发病的遗传性癫痫综合征Unspecified Genetic epileptic syndromes with onset in infancy

更新时间:2025-06-18 19:12:22
编码8A61.1Z

关键词

索引词Genetic epileptic syndromes with onset in infancy、未特指的婴儿期发病的遗传性癫痫综合征、婴儿期发病的遗传性癫痫综合征、婴儿期癫痫NOS
缩写WTEIYDQDXZ
别名婴儿期起病的遗传性癫痫综合征-未特指、婴儿期遗传性癫痫-非特定型、早期发生遗传性癫痫-婴儿-未指定

未特指的婴儿期发病的遗传性癫痫综合征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基因检测阳性:检出与癫痫相关的致病性基因突变(如SCN1A、KCNQ2、STXBP1等),需符合ACMG致病性评级标准。
    • 特征性脑电图异常:持续或间歇性痫样放电(棘波、尖波、多棘慢波复合波),且与临床表现相符。
  2. 必须条件

    • 发病年龄:首次癫痫发作发生于出生后至3岁之间。
    • 排除性诊断:通过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排除获得性病因(如脑炎、脑外伤、代谢紊乱)及已知特发性癫痫综合征(如Dravet综合征、West综合征)。
  3. 支持条件

    • 家族史:一级亲属中有癫痫或神经发育障碍病史(阳性率约20%-30%)。
    • 发育迟缓:经标准化评估工具(如Bayley量表)证实语言/运动发育落后≥2个标准差(40%-50%)。
    • 神经系统体征:肌张力异常(增高或减低)、原始反射残留(如Moro反射持续超过6月龄)。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 核心检查
│ ├─ 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
│ ├─ 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或癫痫基因Panel检测
│ └─ 头颅MRI(3T,含冠状位T2-FLAIR序列)
├─ 扩展检查
│ ├─ 代谢筛查(血/尿氨基酸、有机酸、酰基肉碱谱)
│ ├─ 线粒体功能检测(乳酸、丙酮酸、线粒体基因检测)
│ └─ 神经心理评估(Griffiths量表、Vineland适应性行为量表)
└─ 鉴别检查
├─ 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谱
└─ 脑脊液分析(细胞计数、IgG指数、寡克隆带)

判断逻辑

  1. 脑电图

    • 背景活动异常(如弥漫性慢波):提示广泛性皮质功能障碍,需排除缺氧缺血性脑病。
    • 多灶性痫样放电:若累及颞-顶叶交界区,优先考虑SCN1A相关癫痫;前头部优势放电需关注KCNQ2突变。
  2. 基因检测

    • 致病性突变检出:直接指向遗传病因,需结合表型(如发作类型、发育轨迹)验证基因型-表型关联。
    • 意义未明变异(VUS):需通过家系共分离分析或功能研究进一步验证。
  3. MRI

    • 阴性结果(70%-80%):符合非结构性癫痫特征,支持遗传性病因。
    • 灰质异位/皮质发育不良(10%-20%):提示神经发育相关基因(如TUBB3、DCX)突变可能。

三、实验室参考值异常意义

  1. 基因检测

    • SCN1A突变阳性:提示钠通道功能障碍,需警惕发热诱发的癫痫持续状态(SE),禁用钠通道阻滞剂(如卡马西平)。
    • KCNQ2突变阳性:与新生儿期起病的癫痫性脑病相关,部分病例对钾通道开放剂(如瑞替加滨)有应答。
  2. 代谢筛查

    • 血浆丙戊酸浓度升高(>2.5 μmol/L):需排除丙酸血症等代谢病继发癫痫。
    • 尿α-氨基己二酸升高:提示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需补充左旋肉碱及生酮饮食。
  3. 脑脊液分析

    • 寡克隆带阳性:需排查免疫介导的癫痫(如抗NMDAR脑炎),即使无典型炎症表现。
  4. 血药浓度监测

    • 丙戊酸治疗窗(50-100 μg/mL):低于此范围可能疗效不足,高于120 μg/mL需警惕肝毒性。

四、总结

  • 诊断核心:基因检测联合特征性脑电图是确诊基石,需严格排除获得性病因。
  • 检查策略:优先完成WES/VEEG/MRI三联评估,阴性病例需扩展至代谢/免疫学检测。
  • 结果解读:基因型-表型关联需结合国际癫痫基因数据库(如ClinVar、Epilepsy Genetics Initiative)最新证据。

参考文献

  • ILAE《遗传性癫痫诊断立场声明》(Epilepsia 2022)
  • ACMG《基因变异解读指南》(Genetics in Medicine 2023)
  • 欧洲神经科学会《婴儿癫痫综合征管理指南》(Eur J Neurol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