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先天性肌病伴结构异常Other specified Congenital myopathy with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编码8C72.0Y
关键词
索引词Congenital myopathy with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其他特指的先天性肌病伴结构异常、先天性肌病伴细肌丝过多、肌动蛋白肌病、肌病伴六边形交联管阵列、Cap病、Cap myopathy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均质小体肌病、1型肌原纤维溶解性肌病、球状体肌病、胞质体肌病、多微小轴空病、多轴空疾患 [possible translation]、多轴空病 [possible translation]、多核性先天性肌病 [possible translation]、微轴空病 [possible translation]、微轴空病、多轴空病、多轴空疾患、多核性先天性肌病、产前多微小轴空病伴先天性多发关节挛缩症、先天性多微小轴空病伴外眼肌麻痹、多微小轴空病伴外眼肌麻痹、中度多微小轴空病伴手受累、斑马体肌病、圆柱螺旋肌病
缩写OCMDAS、其他特指先天性肌病伴结构异常
别名先天性肌病伴亚细胞结构异常、Congenital-myopathy-with-abnormal-subcellular-organelles
其他特指的先天性肌病伴结构异常(8C72.0Y)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肌肉活检病理学检查:
- 光镜/电镜下观察到特征性结构异常(如细肌丝过多、六边形交联管阵列、球状体、微小轴空等)。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特定蛋白异常表达(如ACTA1、DES、SEPN1等)。
- 基因检测阳性:检出与亚型对应的致病基因突变(如ACTA1、TPM2/TPM3、NEB、RYR1等)。
- 肌肉活检病理学检查:
-
必须条件(确诊必需满足):
- 核心临床表现:
- 出生时或婴儿期出现的全身性肌张力低下("松软儿"综合征)。
- 近端肌肉无力(肩带肌/骨盆带肌)伴运动发育迟缓。
- 肌肉活检证据:至少一种特征性结构异常(如轴空、胞质体等)。
- 核心临床表现: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
- 血清肌酸激酶(CK):正常或轻度升高(<5倍正常上限)。
- 肌电图(EMG):肌源性损害(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
- 肌肉MRI:脂肪浸润(T1加权像高信号)。
- 家族史: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隐性或X连锁遗传模式。
- 伴随体征:关节挛缩、脊柱侧弯、呼吸肌无力。
-
阈值标准:
- 确诊:满足金标准中任意一项 + 必须条件中的临床表现。
- 高度疑似:肌肉活检特征性异常 + 两项支持条件(如CK正常 + EMG肌源性损害)。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临床评估] --> B[实验室筛查] A --> C[电生理检查] A --> D[影像学检查] A --> E[病理学检查] B --> B1(血清CK) B --> B2(基因检测) C --> C1(肌电图-EMG) D --> D1(肌肉MRI) D --> D2(胸部X线-脊柱侧弯) E --> E1(肌肉活检-光镜/电镜) E --> E2(免疫组化染色) -
判断逻辑:
- 血清CK:
- 正常/轻度↑:支持先天性肌病(区别于肌营养不良的显著升高)。
- 显著↑:需排除炎性肌病或横纹肌溶解。
- 肌电图(EMG):
- 肌源性损害: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5ms),波幅降低,无自发电位。
- 神经源性损害:提示脊髓性肌萎缩(SMA),需基因检测鉴别。
- 肌肉MRI:
- 脂肪浸润(T1高信号):提示慢性肌病进程。
- 炎症水肿(T2高信号):需排除自身免疫性肌炎。
- 肌肉活检:
- 光镜:轴空、胞质体等特异性结构。
- 电镜:六边形交联管阵列(Cap病)、球状体聚集。
- 免疫组化:ACTA1蛋白聚集(肌动蛋白肌病)、desmin异常(均质小体肌病)。
- 血清CK: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清肌酸激酶(CK):
- 参考值:22–198 U/L(成人),婴儿期可生理性偏高。
- 轻度升高(200–500 U/L):
- 意义:反映肌膜轻微损伤,支持慢性肌病。
- 处理:结合肌活检排除急性损伤。
-
肌电图(EMG):
- 异常表现:运动单位电位时限<5 ms(正常>8 ms)。
- 意义:肌源性损害提示原发性肌肉病变,需排除神经源性病因。
-
基因检测:
- 致病突变阳性(如RYR1、SEPN1):
- 意义:确诊亚型并指导遗传咨询(如RYR1突变者避免恶性高热触发因素)。
- 意义不明突变(VUS):需结合病理验证。
- 致病突变阳性(如RYR1、SEPN1):
-
乳酸检测:
- 参考值:0.5–2.2 mmol/L(静息)。
- 异常升高:提示线粒体功能障碍,需排除线粒体肌病(编码8C73)。
四、总结
- 确诊核心:肌肉活检病理特征 + 基因检测。
- 关键鉴别:
- CK显著升高 → 优先考虑肌营养不良(8C70)。
- EMG神经源性损害 → 转向脊髓性肌萎缩(SMA)检测。
- 管理重点:多学科协作(呼吸支持、骨科矫形、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 ICD-11官方指南(编码8C72.0Y)
- 《神经肌肉疾病病理学》(第3版,Dubowitz著)
- 《默沙东诊疗手册》(先天性肌病章节)
- 万方数据《先天性肌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遗传学分析八例》(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