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脑神经或椎旁神经肿瘤Unspecified Tumours of cranial or paraspinal nerves
编码2A02.1Z
关键词
索引词Tumours of cranial or paraspinal nerves、未特指的脑神经或椎旁神经肿瘤、脑神经或椎旁神经肿瘤、脑神经瘤NOS、未知或未特指类型的原发脑神经肿瘤、嗅神经恶性肿瘤、嗅球癌、嗅神经原发性恶性肿瘤、听神经恶性肿瘤、前庭蜗神经原发性恶性肿瘤、听神经原发性恶性肿瘤、外展神经原发性恶性肿瘤、副神经原发性恶性肿瘤、面神经原发性恶性肿瘤、舌咽神经原发性恶性肿瘤、舌下神经原发性恶性肿瘤、动眼神经原发性恶性肿瘤、三叉神经原发性恶性肿瘤、滑车神经原发性恶性肿瘤、迷走神经原发性恶性肿瘤
缩写未特指脑神经或椎旁神经肿瘤
别名脑神经肿瘤-未特指、椎旁神经肿瘤-未特指、未指定脑神经或椎旁神经肿瘤、未定型脑神经或椎旁神经肿瘤
(2A02.1Z)未特指的脑神经或椎旁神经肿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确诊:
- 通过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获取肿瘤组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为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鞘瘤、神经节细胞瘤、MPNST等)。
- 免疫组化标志物支持(如S-100蛋白阳性、SOX10阳性、HMB45阴性)。
- 组织病理学确诊:
-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颅神经功能障碍(如听力下降、面瘫、视力障碍)。
- 椎旁神经压迫症状(如放射性疼痛、肢体无力、感觉异常)。
- 影像学特征:
- MRI显示沿神经走行的占位性病变,T1低信号、T2高信号伴强化。
- CT可见椎间孔扩大或骨质破坏(恶性肿瘤)。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法获取病理标本,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影像学特征(MRI/CT典型表现)。
- 至少两项典型临床表现。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 首选检查:
- MRI平扫+增强:评估肿瘤位置、大小、与周围结构关系(如脑干、脊髓)。
- 补充检查:
- CT(骨窗):观察骨质破坏或椎间孔扩大。
- 脊髓造影:定位椎旁肿瘤对神经根的压迫。
- 功能成像:
- PET-CT:鉴别良恶性(SUV值≥5提示恶性可能)。
- 首选检查:
-
判断逻辑:
- MRI增强强化:均匀强化提示良性神经鞘瘤,不均匀强化或坏死灶提示恶性(如MPNST)。
- 骨质破坏(CT):恶性肿瘤常伴溶骨性破坏,良性肿瘤多表现为骨质重塑。
- 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EMG)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定位损伤节段。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组织病理学:
- S-100蛋白阳性:支持神经鞘细胞起源(如神经鞘瘤)。
- Ki-67指数≥30%:提示高增殖活性(恶性肿瘤特征)。
-
基因检测:
- NF2基因突变:提示神经纤维瘤病2型相关肿瘤(双侧听神经瘤)。
- 1p/19q缺失:神经母细胞瘤特异性染色体异常。
-
血液检查: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升高(>30 ng/ml):神经母细胞瘤筛查指标。
- 血乳酸脱氢酶(LDH)升高(>500 U/L):提示肿瘤负荷较大或恶性转化。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病理学检查(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结合影像学定位。
- 辅助检查:MRI为金标准影像,PET-CT用于良恶性鉴别。
- 实验室意义:基因检测指导遗传性肿瘤筛查,血液标志物辅助监测病情进展。
参考文献:
-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
- 《中国脑神经肿瘤诊疗指南(20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