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原位黑色素瘤Unspecified Melanoma in situ neoplasms

更新时间:2025-06-18 20:47:52
编码2E63.Z

关键词

索引词Melanoma in situ neoplasms、未特指的原位黑色素瘤、原位黑色素瘤、未特指部位的癌前黑色素沉着病、放射状生长期黑色素瘤、表皮内黑色素瘤
缩写原位黑素瘤
别名原位恶性黑色素瘤、原位黑色素细胞癌

未特指的原位黑色素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表皮全层内可见异型性黑色素细胞呈连续性增生,细胞排列紊乱,核浆比增高,可见核分裂象。
      • 基底膜完整无穿透(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如IV型胶原或层粘连蛋白确认)。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临床皮损特征(符合≥3项ABCDE法则):
      • Asymmetry(不对称性):皮损形态不规则,无法对称折叠。
      • Border irregularity(边界不规则):边缘呈扇形、切迹状或地图样。
      • Color variation(颜色不均):同一皮损内出现棕、黑、红、白等多色混杂。
      • Diameter≥6 mm(直径):但需注意约10%原位黑色素瘤直径<6 mm。
      • Evolution(演变):皮损在6-12个月内出现大小、颜色或形态改变。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皮肤镜检查特征
      • 不规则色素网络(敏感性85%)、负性色素网络(特异性90%)、灰蓝色颗粒(提示侵袭倾向)。
    • 高危因素
      • 长期紫外线暴露史(尤其是间歇性高强度暴露)。
      • 家族性黑色素瘤病史(CDKN2A基因突变携带者)。
      • 免疫抑制状态(如器官移植后使用他克莫司)。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 初步筛查
    │ ├── 皮肤镜检查(优先推荐)
    │ └── 全身皮肤摄影(基线记录)
    ├── 确诊检查
    │ ├── 全层皮肤活检(首选切除活检)
    │ └── 免疫组化(S100、HMB-45、Melan-A、IV型胶原)
    ├── 分子检测
    │ ├── BRAF V600E突变检测(指导靶向治疗)
    │ └── NRAS/KIT突变检测(少见亚型适用)
    └── 进展评估
    ├── 高频超声(评估可疑微浸润)
    └── 前哨淋巴结活检(仅临床怀疑进展时)

  2. 判断逻辑

    • 皮肤镜检查
      • 若显示"负性色素网络+灰蓝色颗粒"组合模式(特异性>95%),需立即行活检。
      • 无典型模式但ABC评分≥5分(敏感性80%),建议密切随访或活检。
    • 病理检查
      • 基底膜完整+表皮内异型细胞→确诊原位黑色素瘤。
      • 基底膜部分破坏→需连续切片排除微浸润。
    • 分子检测
      • BRAF突变阳性→提示可能对MEK抑制剂敏感。
      • CDKN2A缺失→需筛查家族成员遗传风险。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1. 病理学指标

    • Ki-67指数>10%:提示细胞增殖活跃,需警惕潜在微浸润。
    • p16蛋白缺失:提示CDKN2A基因失活,与高复发风险相关。
  2. 分子检测

    • BRAF V600E突变阳性
      • 治疗意义:可考虑联合BRAF/MEK抑制剂(如进展为侵袭性黑色素瘤)。
      • 预后意义:与非突变型相比,复发风险增加1.5倍。
  3. 免疫组化

    • S100弥漫阳性+HMB-45局灶阳性:支持黑色素细胞源性肿瘤(特异性98%)。
    • IV型胶原染色基底膜中断:提示可能突破表皮层,需重新评估分期。
  4. 炎症标志物

    • CRP>10 mg/L:需排除合并感染或微浸润可能(敏感性60%)。

四、总结

  • 诊断核心:组织病理学确认表皮内异型黑色素细胞增生且基底膜完整。
  • 关键辅助:皮肤镜检查用于初筛,分子检测指导个体化随访策略。
  • 风险分层:BRAF突变、CDKN2A缺失、Ki-67>10%者需缩短随访间隔(每3月1次)。

参考文献

  • AJCC癌症分期手册(第8版)
  • 《Dermatopathology》(第三版)
  • NCCN皮肤黑色素瘤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