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心脏、纵隔或胸膜非间皮瘤的恶性肿瘤Unspecified Malignant neoplasms of heart or mediastinum
编码2C28.Z
关键词
索引词Malignant neoplasms of heart or mediastinum、未特指的心脏、纵隔或胸膜非间皮瘤的恶性肿瘤、心脏、纵隔或胸膜非间皮瘤的恶性肿瘤、心包恶性肿瘤、心内膜癌、心外膜癌、心脏癌、心脏恶性肿瘤、心包癌、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心肌原发性恶性肿瘤、心包原发性恶性肿瘤、心内膜原发性恶性肿瘤、心外膜原发性恶性肿瘤、前纵隔原发性恶性肿瘤、后纵隔原发性恶性肿瘤、纵隔癌、纵隔原发性恶性肿瘤、纵隔恶性肿瘤,部位未特指、纵隔恶性肿瘤
缩写未特指心脏纵隔胸膜恶性肿瘤、非间皮瘤心脏纵隔胸膜癌
别名心脏不明恶性肿瘤、纵隔不明恶性肿瘤、胸膜不明恶性肿瘤-非间皮瘤、心脏未分类恶性肿瘤、纵隔未分类恶性肿瘤、胸膜未分类恶性肿瘤-非间皮瘤、心脏非特定恶性肿瘤、纵隔非特定恶性肿瘤、胸膜非特定恶性肿瘤-非间皮瘤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6H07 心脏
XA7S34
左心室乳头肌XA5651
室间隔XA9FK9
心静脉XA4LY3
三尖瓣腱索XA3QP2
中间支动脉XA91S4
心房XA19H9
三尖瓣尖端XA2XU0
心包XA38Z5
心大静脉XA1LL7
右锐缘动脉XA6GR4
心脏基底部侧壁XA3227
心内膜XA60V2
心脏后间壁XA7D76
心脏后基底壁XA1UE3
窦房结XA4366
心包静脉XA3RM8
心脏下壁XA2RT9
心脏前间壁XA7TB5
窦房结动脉XA1HH6
心脏高侧壁XA8HT6
左心室后静脉XA79Z5
心脏导电系统XA7V72
二尖瓣XA3B03
冠状动脉XA5LW8
隔动脉XA3GE9
二尖瓣尖端XA9498
心最小静脉XA0F62
冠状动脉左主干XA4U99
心脏前壁心尖部XA2DC8
乳头肌XA37Q8
心外膜XA6CK2
心脏壁XA5Y16
右心室乳头肌XA10E0
心腔XA1SH6
左钝缘动脉XA81Z5
心脏间隔XA3113
心脏的结缔组织和其他软组织XA0QB6
心脏瓣膜XA48H9
心包腔XA42G7
心脏的动脉XA8ZQ8
心脏尖侧壁XA8RK9
心包壁层XA7J11
希氏束XA0HP7
心左缘静脉XA8FJ7
左心室XA78X5
房间隔XA7XU8
心室XA8PS0
后外侧动脉XA3UN3
心中静脉XA6QD7
心小静脉XA4359
房室结XA2H88
心脏后下壁XA8SK6
心肌XA2QK7
主动脉瓣尖XA2N78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对角支XA9FX9
冠状动脉左回旋支XA16E4
冠状窦XA6548
左心房XA5W05
心脏前侧壁XA86J1
D2-第二对角支XA5SR3
D3-第三对角支XA3XS7
心脏侧壁XA69W6
二尖瓣腱索XA19J4
主动脉瓣XA20E5
D1-第一对角支XA01U7
心脏正后壁XA83Q5
心脏间壁XA6T92
右心房XA6YW4
左心房斜静脉XA9X98
心包膈动脉XA81T7
后室间动脉XA7RE3
心脏前壁XA61Y9
心脏下侧壁XA7NQ7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XA6FF2
三尖瓣XA2QX7
右冠状动脉XA4RC1
心脏后侧壁XA4TZ2
心前静脉XA1403
肺动脉瓣膜XA6WC4
肺动脉瓣XA9HH8
右心室XA2KE8
心右缘静脉XA7WA2 纵隔
XA8607
纵隔的结缔组织和其他软组织XA1FD0
后纵隔XA5UF8
前纵隔XA99Z0
中纵隔XA5TT2 胸膜
XA1B59
胸膜脏层XA7RC6
胸膜壁层临床表现
XA7RC6
慢性癌痛严重度
XA7RC6
III期XA7RC6
I期XA7RC6
IV期XA7RC6
II期其他严重度2
XA7RC6
C 区域性疾病XA7RC6
A 缓解/病愈XA7RC6
D 远处疾病XS05 B 局部疾病
XS0E
局部局限期XS67
局部晚期未特指的心脏、纵隔或胸膜非间皮瘤的恶性肿瘤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未特指的心脏、纵隔或胸膜非间皮瘤的恶性肿瘤(ICD-11编码:2C28.Z)是一类起源于心脏、纵隔或胸膜组织但不属于间皮细胞来源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这些肿瘤包括心包恶性肿瘤、心内膜癌、心外膜癌以及特定部位(如前纵隔、后纵隔)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它们在病理学检查中通过组织样本鉴定,并可能因具体位置而呈现不同的症状和影像学特征。
病因学特征
尽管未特指的心脏、纵隔或胸膜非间皮瘤的恶性肿瘤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以下因素被认为与其发病风险相关:
-
遗传与环境因素:
- 遗传背景:尽管大多数病例为散发性,家族史中的相关肿瘤病史可能会略微提高个体患病风险。
- 环境暴露:长期接触石棉是胸膜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对于胸膜间皮瘤而言;此外,放射线暴露也可能对心脏及其邻近结构造成致癌影响。
-
生物学机制:
- 细胞突变:DNA损伤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和抑癌基因失活,促成了这些罕见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 激素与生长因子异常:部分研究提示激素水平变化及局部微环境中生长因子表达失调参与了特定类型的心脏恶性肿瘤发展过程。
-
解剖位置特性:
- 心脏肿瘤相对少见,主要包括肉瘤(如血管肉瘤)、淋巴瘤等;其发生往往与心脏特定区域的生理特点有关。
- 纵隔作为胸部中心区,包含多个重要器官及结构,故此区域内发生的恶性肿瘤种类多样,从生殖细胞起源到神经源性肿瘤均有可能出现。
病理机制
-
肿瘤生长模式:
- 根据起源组织的不同,这些肿瘤表现出多样的生长行为。例如,心肌内的肿瘤可能侵犯心腔或传导系统,引起相应的心功能障碍;纵隔肿瘤则因其位置特殊,可能导致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
-
侵袭与转移潜能:
- 尽管某些心脏肿瘤具有局限性生长倾向,但多数情况下,心脏、纵隔或胸膜恶性肿瘤具备高度侵袭性和远处转移能力。常见转移部位包括肺部、肝脏及其他远处器官。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由于涉及区域广泛,该类肿瘤的症状表现十分多样,常见的有胸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其中,心脏原发肿瘤还可能出现急性循环衰竭等情况。
- 特定类型的肿瘤(如胸腺癌)还可能伴有副肿瘤综合征,表现为内分泌紊乱或其他全身性症状。
参考文献:以上信息基于对权威医学资源及专业文献综述整理而成。具体诊断与治疗应遵循临床指南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由专业医师指导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