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心脏、纵隔或胸膜非间皮瘤的恶性肿瘤Unspecified Malignant neoplasms of heart or mediastinum

更新时间:2025-06-19 03:31:12
编码2C28.Z

关键词

索引词Malignant neoplasms of heart or mediastinum、未特指的心脏、纵隔或胸膜非间皮瘤的恶性肿瘤、心脏、纵隔或胸膜非间皮瘤的恶性肿瘤、心包恶性肿瘤、心内膜癌、心外膜癌、心脏癌、心脏恶性肿瘤、心包癌、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心肌原发性恶性肿瘤、心包原发性恶性肿瘤、心内膜原发性恶性肿瘤、心外膜原发性恶性肿瘤、前纵隔原发性恶性肿瘤、后纵隔原发性恶性肿瘤、纵隔癌、纵隔原发性恶性肿瘤、纵隔恶性肿瘤,部位未特指、纵隔恶性肿瘤
缩写未特指心脏纵隔胸膜恶性肿瘤、非间皮瘤心脏纵隔胸膜癌
别名心脏不明恶性肿瘤、纵隔不明恶性肿瘤、胸膜不明恶性肿瘤-非间皮瘤、心脏未分类恶性肿瘤、纵隔未分类恶性肿瘤、胸膜未分类恶性肿瘤-非间皮瘤、心脏非特定恶性肿瘤、纵隔非特定恶性肿瘤、胸膜非特定恶性肿瘤-非间皮瘤

未特指的心脏、纵隔或胸膜非间皮瘤的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确诊
      • 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学检查,明确为恶性肿瘤(如肉瘤、癌或淋巴瘤)。
      • 免疫组化检测排除间皮瘤(Calretinin、WT-1、D2-40等标志物阴性)。
    • 解剖定位证据
      • 影像学(CT/MRI/PET-CT)证实肿瘤原发于心脏、纵隔或胸膜,排除转移性肿瘤。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持续性胸痛(≥4周)伴呼吸困难或心律失常(需心电图证实)。
      • 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影像学证实积液量≥500ml)。
    • 影像学特征
      • CT/MRI显示侵袭性生长(如纵隔脂肪浸润、心包增厚>4mm)。
      • PET-CT显示高代谢(SUVmax≥2.5)。
  3. 阈值标准

    • 符合所有“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病理未明确亚型,需同时满足:
      • 典型临床表现(胸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
      • 两项影像学支持条件(如CT侵袭特征+PET高代谢)。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筛查] --> B[胸部X线] A --> C[超声心动图] B --> D[发现异常?] C --> D D -- 是 --> E[增强CT/MRI] D -- 否 --> F[症状持续时复查] E --> G[评估肿瘤位置/侵犯] G --> H[PET-CT] H --> I[活检/手术病理]

  2. 判断逻辑

    • 胸部X线
      • 纵隔增宽(>8cm)或心影扩大提示肿瘤可能,但需CT进一步确认。
    • 超声心动图
      • 心内肿块(>1cm)或心包积液(舒张期分离>1cm)需警惕恶性肿瘤。
    • 增强CT/MRI
      • 肿瘤侵犯纵隔脂肪或包绕血管>180°提示恶性(特异性>90%)。
    • PET-CT
      • SUVmax>2.5支持恶性肿瘤,但需与炎症鉴别(如结核)。
    • 活检
      • 经胸穿刺/胸腔镜活检优先于细针穿刺(组织量不足率<5%)。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肿瘤标志物

    • CEA升高(>5 ng/mL):
      • 提示腺癌可能,但特异性低(需结合病理)。
    • LDH升高(>250 U/L):
      • 反映肿瘤负荷或组织坏死,>500 U/L提示预后不良。
  2. 炎症标志物

    • CRP升高(>10 mg/L):
      • 提示肿瘤相关炎症或副肿瘤综合征。
    • ESR增快(>30 mm/h):
      • 非特异性,需排除感染。
  3. 血常规

    • 贫血(Hb<110 g/L):
      • 慢性病性贫血或肿瘤浸润骨髓。
    • 血小板升高(>450×10⁹/L):
      • 可能为副肿瘤现象(如纵隔生殖细胞瘤)。
  4. 心肌损伤标志物

    • 肌钙蛋白升高(>0.1 ng/mL):
      • 提示心脏肿瘤侵犯心肌(特异性>80%)。

四、总结

  • 确诊核心:病理学+解剖定位是金标准,避免依赖单一影像学或实验室指标。
  • 辅助检查流程:从无创影像(X线/超声)到有创活检,分层推进。
  • 实验室解读:肿瘤标志物(CEA/LDH)需结合临床,炎症指标(CRP/ESR)提示并发症风险。

参考文献

  • WHO《胸部肿瘤分类》(第5版)
  • NCCN《纵隔肿瘤临床实践指南》
  • ESC《心脏肿瘤诊断与管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