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脑胶质瘤Unspecified Gliomas of brain
编码2A00.0Z
关键词
索引词Gliomas of brain、未特指的脑胶质瘤、脑胶质瘤、胶质瘤NOS
缩写Glioma-NOS
别名脑胶质细胞瘤、脑神经胶质瘤、脑部胶质瘤、Brain-Glioma
未特指的脑胶质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手术切除或活检标本经HE染色证实为胶质细胞来源的肿瘤(GFAP免疫组化阳性)。
- 存在胶质瘤特征性改变: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活跃、微血管增生或坏死(高级别特征)。
- 影像学支持:
- MRI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伴典型胶质瘤特征(T1低信号/T2高信号,占位效应)。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颅内压增高三联征(晨起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
-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肌力下降≥2级,感觉障碍或失语)。
- 新发癫痫发作(部分性或全面性)。
- 影像学阈值:
- MRI增强扫描显示环形/不均匀强化(高级别胶质瘤)。
- DWI/ADC序列提示扩散受限(恶性程度评估)。
- 典型临床表现:
-
排除标准:
- 无转移性肿瘤证据(全身PET-CT阴性)。
- 无感染性或炎性病变依据(脑脊液病原学阴性)。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 首选检查
│ ├─ MRI平扫+增强(金标准)
│ └─ 功能序列:DWI/ADC, PWI, MRS
│
├─ 补充检查
│ ├─ CT(急诊评估出血/钙化)
│ └─ PET-CT(鉴别转移瘤)
│
└─ 随访评估
├─ 弥散张量成像(DTI,白质束评估)
└─ 灌注成像(PWI,肿瘤复发监测) -
判断逻辑:
- MRI增强强化:
- 环形强化→高级别胶质瘤(如胶质母细胞瘤)
- 无强化→低级别胶质瘤(需结合MRS/PWI)
- MRS(波谱分析):
- Cho/NAA比值>2.0→提示恶性肿瘤
- Lac峰升高→坏死或高级别特征
- DTI白质束移位:
- 皮质脊髓束受压→解释肢体无力症状
- MRI增强强化: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脑脊液检查:
- 蛋白升高(>450 mg/L):
- 意义:血脑屏障破坏,支持肿瘤诊断(需排除感染)。
- 处理:结合细胞学检查(若见异型细胞提示软脑膜播散)。
- 细胞数正常:
- 意义:胶质瘤通常不引起炎性细胞增多,可与感染鉴别。
- 蛋白升高(>450 mg/L):
-
分子病理标志物:
- IDH1/2突变:
- 意义:阳性→低级别胶质瘤或继发胶质母细胞瘤(预后较好)。
- 处理:指导靶向治疗(如IDH抑制剂)。
- MGMT启动子甲基化:
- 意义:阳性→对替莫唑胺化疗敏感(生存期延长)。
- 1p/19q共缺失缺失:
- 意义:若存在应归类为少突胶质细胞瘤(非"未特指")。
- IDH1/2突变:
-
血液标志物:
- GFAP抗体升高:
- 意义:非特异性,但显著升高需警惕肿瘤进展。
- GFAP抗体升高:
四、诊断流程总结
- 确诊核心:病理组织学(必需) + 影像学特征(支持)。
- 关键鉴别:
- 强化病灶:转移瘤 vs. 胶质母细胞瘤(前者多有原发灶)。
- 无强化病灶:低级别胶质瘤 vs. 脱髓鞘病变(MRS/PWI鉴别)。
- 分子分层:IDH/MGMT检测指导治疗决策。
参考文献:
-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5版,2021)
- NCCN胶质瘤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
- 《Journal of Neuro-Oncology》胶质瘤诊断共识(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