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口腔或咽部其他或不明部位的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other or ill-defined sites in the lip, oral cavity or pharynx
编码2B6E.0
关键词
索引词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other or ill-defined sites in the lip, oral cavity or pharynx、唇、口腔或咽部其他或不明部位的鳞状细胞癌、咽未特指部位的鳞状细胞癌、Waldeyer环鳞状细胞癌、韦氏环鳞状细胞癌、累及唇、口腔或咽交搭跨越部位的鳞状细胞癌
缩写SCC、OSCC
别名唇部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状细胞癌、咽部鳞状细胞癌、口咽鳞状细胞癌、未特指部位鳞状细胞癌、非特指部位鳞状细胞癌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1WN1 口腔
XA8HL5软腭XA2JB0前扁桃体柱XA9RP1舌其他和未特指部位XA15G1腭弓XA29D3扁桃体区XA8EY7口底XA0X58后扁桃体柱XA1T19舌XA4DB6舌缘XA8CF9口底黏膜XA00H5腭黏膜XA2B11舌后XA1V27舌背面XA0HQ3舌根背面XA1WZ8舌尖XA49C6舌外侧缘XA9A13舌腭弓XA25G3舌根XA4527硬腭XA65E9舌中线XA8YB9舌体背面XA7ZA6腭XA46Z4扁桃体窝XA2993悬雍垂XA9YA2舌系带XA69M6牙槽沟XA8SX3舌交界区XA3021咽腭弓XA8Q87舌体XA8FK4舌腹面XA8JD4 唇
XA7H02下唇唇红XA7VQ4上唇XA1BP2唇内面XA5VD0外下唇XA0K68外上唇XA75S0上唇唇红XA15W6下唇XA5163鼻唇沟XA8RK1上唇红缘XA3141唇系带XA3K27外唇XA9TK2下唇红缘XA5LY8人中XA1EF8唇联合XA93V5 咽
XA8RX5口咽侧壁XA60Q5鳃裂XA88V4会厌谷XA8659口咽后壁XA3MZ0梨状隐窝XA0XK1下咽壁XA4J67口咽XA4NZ9环状软骨后区XA2J67下咽组织病理
XA2J67鳞状细胞癌,小细胞,非角化性XA2J67鳞状细胞癌,HPV阴性XA2J67鳞状细胞癌,梭形细胞XA2J67鳞状细胞癌,伴有角质形成XA2J67鳞状细胞癌,NOSXA2J67鳞状细胞癌,微小侵袭性XA2J67鳞状细胞癌,角化的,NOSXA2J67乳头状基底样癌XA2J67基底样鳞状细胞癌XA2J67疣状癌,NOSXA2J67鳞状细胞癌,明细胞型XA2J67表皮样癌,大细胞,非角化的,NOSXA2J67假血管性鳞状细胞癌XA2J67鳞状细胞癌,腺样XA2J67乳头状鳞状细胞癌XA2J67鳞状细胞癌,HPV阳性临床表现
XA2J67慢性癌痛严重度
XA2J67III期XA2J67I期XA2J67IV期XA2J67II期其他严重度2
XA2J67C 区域性疾病XA2J67A 缓解/病愈XA2J67D 远处疾病XS05 B 局部疾病
XS0E局部局限期XS67局部晚期唇、口腔或咽部其他或不明部位的鳞状细胞癌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唇、口腔或咽部其他或不明部位的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是指发生在这些区域内的上皮细胞恶性肿瘤,特别是在非特指或未明确解剖位置的情况下。这种癌症通常涉及覆盖黏膜表面的扁平细胞,并且是口腔和咽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包括Waldeyer环(也称为韦氏环)的鳞状细胞癌,该环由围绕口咽部的一系列淋巴组织组成。
病因学特征
-
环境因素:
- 烟草与酒精:长期吸烟和饮酒是导致口腔及咽部鳞状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多种致癌物质和酒精对黏膜的刺激作用共同促进癌变过程。
- 紫外线暴露:在唇部,过度的日光照射被认为是诱发鳞状细胞癌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户外工作的人群。
-
病毒感染:
- 人乳头瘤病毒(HPV):近年来,有证据表明某些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如HPV-16)与咽部尤其是扁桃体区域的鳞状细胞癌发生相关联。HPV感染可能通过干扰正常细胞周期调控机制而导致恶性转化。
-
遗传易感性:
- 尽管大多数病例没有直接家族史,但个体间存在遗传差异可能导致对上述风险因素更加敏感,从而增加了患癌的可能性。
-
慢性炎症与刺激:
- 长期存在的口腔炎症状态,例如由于不良修复体引起的持续摩擦或损伤,也可能成为诱发SCC的因素之一。
病理机制
-
细胞学改变:
- 在癌变过程中,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逐渐失去其结构层次性和有序排列,表现为细胞异型性增加、核浆比例增大以及异常角化现象等特征。
- 随着疾病进展,肿瘤细胞可穿透基底膜向深层组织侵袭,并形成局部浸润灶或远处转移病灶。
-
分子生物学基础:
- 多种基因突变参与了SCC的发展,包括但不限于p53抑癌基因失活、RAS家族成员激活以及其他信号通路的关键调节因子变化。
- 这些遗传改变促进了细胞增殖失控、凋亡抑制以及血管生成增强等生物学行为,最终导致肿瘤生长和扩散。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早期病变:可能仅有轻微不适或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会注意到局部肿块、溃疡不愈合、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
- 晚期表现:当肿瘤侵犯神经时,可能出现疼痛;如果累及喉返神经,则会影响发声功能;严重者甚至影响呼吸。
-
体征发现:
- 体检时可见到相应部位出现红斑、白斑、结节样改变或者菜花样新生物等肉眼可见的异常情况。
- 组织活检是确诊的关键步骤,可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到典型SCC的组织学特点。
参考文献:《默沙东诊疗手册》、《丁香园》、《百度百科》等相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