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或腹膜肉瘤,不可归类在他处者Sarcoma,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 of retroperitoneum or peritoneum

更新时间:2025-06-22 00:15:27
编码2B5F.1
子码范围2B5F.10 - 2B5F.1Z

关键词

索引词Sarcoma,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 of retroperitoneum or peritoneum
缩写腹膜后肉瘤、腹膜肉瘤
别名腹膜后腔肉瘤、腹膜后恶性肿瘤、腹膜恶性肿瘤、腹膜后间叶性肿瘤、腹膜间叶性肿瘤、腹膜后或腹膜软组织肉瘤、腹膜后或腹膜结缔组织肉瘤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0KZ0 腹膜
XA6S21腹膜后腔
XA43V8肠系膜
XA46W1阑尾系膜
XA4QM7结肠系膜
XA5PF4盆腔腹膜
XA6DF7网膜
组织病理
XA6DF7上皮样肉瘤,未分化
XA6DF7未分化的肉瘤
XA6DF7巨细胞肉瘤
XA6DF7梭形细胞肉瘤
XA6DF7肉瘤,NOS
XA6DF7上皮样肉瘤
XA6DF7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
XA6DF7小细胞肉瘤
临床表现
XA6DF7慢性癌痛
严重度
XA6DF7III期
XA6DF7I期
XA6DF7IV期
XA6DF7II期
其他严重度2
XA6DF7C 区域性疾病
XA6DF7A 缓解/病愈
XA6DF7D 远处疾病
XS05 B 局部疾病
XS0E局部局限期
XS67局部晚期

腹膜后或腹膜肉瘤,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腹膜后或腹膜肉瘤,不可归类在他处者,是一种起源于腹膜后腔隙或腹膜的恶性间叶性肿瘤。这类肿瘤在ICD-11编码中属于2B5F.1,通常指那些未能被明确分类到其他更具体的组织学类型中的腹膜后或腹膜起源的肉瘤。这些肿瘤可能来源于多种细胞类型,如脂肪细胞、平滑肌细胞、纤维母细胞等,并且在病理上表现多样。


病因学特征

  1. 组织来源与起源

    • 腹膜后或腹膜肉瘤可源自不同类型的结缔组织,包括但不限于脂肪组织(形成脂肪肉瘤)、平滑肌组织(形成平滑肌肉瘤)以及其他少见的间质细胞类型。
    • 该类肿瘤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与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以及特定遗传因素有关。
  2. 危险因素

    • 遗传背景:某些遗传综合征(例如Li-Fraumeni综合症)患者存在更高的患腹膜后肉瘤风险。
    • 环境暴露:尽管证据有限,部分研究提示放射线暴露和化学物质接触可能增加患病概率。
    • 年龄与性别:大多数病例发生在40至60岁之间,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特别是在脂肪肉瘤亚型中更为明显;然而,在平滑肌肉瘤中则相反,女性发病率较高。

病理机制

  1. 生物学行为

    • 肉瘤具有侵袭性强、局部复发率高的特点,且易向远处转移。它们往往生长迅速,能够侵犯周围器官结构,造成严重的局部并发症。
    • 不同类型的肉瘤其分子遗传学特征各异,这决定了它们对治疗的反应性和预后差异。
  2. 形态学特征

    • 根据起源细胞的不同,腹膜后或腹膜肉瘤展现出多样的组织学模式,从高度分化到未分化的形态均有报道。
    • 组织学检查显示肿瘤由增生的梭形细胞组成,伴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核分裂象及坏死区域,血管丰富且常可见出血现象。

临床表现

  1. 症状特征

    • 腹部包块:多数情况下为最早期也是最主要的发现,表现为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物。
    • 压迫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能会压迫邻近器官(如肠道、泌尿系统)导致相应功能障碍,比如消化不良、排尿困难等症状。
    • 全身症状:晚期病人可能出现体重减轻、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
  2. 影像学特点

    • CT扫描是评估腹膜后肿瘤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能清晰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 MRI对于软组织对比度更好,在判断肿瘤性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PET-CT有助于识别潜在的远处转移病灶。

参考文献:《中国腹膜后肿瘤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每日一学 | NO.165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分类、分期及预后》等相关专业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