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其他或未特指部位的黏液性囊性肿瘤伴相关浸润性癌Mucinous cystic neoplasm with associated invasive carcinoma of other or unspecified parts of biliary tract
编码2C17.1
关键词
索引词Mucinous cystic neoplasm with associated invasive carcinoma of other or unspecified parts of biliary tract、胆道其他或未特指部位的黏液性囊性肿瘤伴相关浸润性癌
缩写MCN伴浸润性癌、胆道MCN伴癌
别名胆道黏液性囊性肿瘤伴浸润性癌、胆道其他部位黏液性囊性肿瘤伴相关浸润性癌、未特指胆道部位的黏液性囊性肿瘤伴癌、胆道黏液性囊肿恶性变
胆道其他或未特指部位的黏液性囊性肿瘤伴相关浸润性癌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阳性:通过手术切除标本或活检标本,病理学检查确认存在黏液性囊性肿瘤,并伴有恶性细胞浸润周围组织。
- 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特定标志物,如MUC2、MUC5AC等。
-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右上腹疼痛、隐痛或钝痛。
- 体重下降。
- 食欲减退。
- 恶心和呕吐。
- 黄疸(皮肤和眼睛白部分泛黄)。
- 体征:
- 右上腹触及肿块。
- 黄疸。
- 肝脏肿大。
- 淋巴结肿大。
- 腹水。
- 影像学特征:
- 超声检查:显示胆道内有囊性或实性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
- CT扫描:显示胆道内的囊性或实性肿块,增强后可见不规则强化。
- MRI: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后可见不规则强化。
- 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显示胆道狭窄或充盈缺损。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组织病理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
- 影像学特征支持黏液性囊性肿瘤伴相关浸润性癌。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腹部超声:
- 异常意义:发现胆道内囊性或实性肿块,有助于初步筛查。
- CT扫描:
- 异常意义:显示肿瘤的详细结构,评估肿瘤大小、位置及是否有远处转移。
- MRI:
- 异常意义:提供更详细的软组织对比,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侵袭范围。
- ERCP:
- 异常意义:明确胆道梗阻的位置和程度,有助于鉴别诊断。
- 腹部超声:
-
内镜检查:
- ERCP:
- 异常意义:直接观察胆道情况,取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 ERCP:
-
临床鉴别检查:
- 血液学检查:
- 异常意义: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排除其他疾病。
- 肿瘤标志物:
- CA19-9:升高提示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较大。
- CEA:在某些病例中也可能升高。
- 血液学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病原学检查:
- 组织病理学检查:直接确诊黏液性囊性肿瘤伴相关浸润性癌。
- 免疫组化检测:特异性标志物(如MUC2、MUC5AC)阳性支持诊断。
-
肿瘤标志物:
- CA19-9:显著升高(>37 U/mL)提示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较大。
- CEA:升高(>5 ng/mL)提示可能存在恶性病变。
-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炎症或感染可能。
- 贫血:常见于晚期病例,提示慢性疾病消耗。
-
肝功能检查:
- 胆红素升高:提示胆道梗阻。
- 碱性磷酸酶(ALP)升高:提示胆道梗阻或肝脏受累。
- 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提示胆道梗阻或肝脏受累。
-
便常规:
- 潜血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可能与肿瘤侵犯有关。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证据(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结合典型症状及影像学特征。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超声、CT、MRI、ERCP)为主,帮助评估肿瘤的详细情况和是否存在远处转移。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肿瘤标志物(如CA19-9、CEA)和肝功能指标(如胆红素、ALP、GGT)。
权威依据:《外科学》、《胆管癌诊治指南更新解读2024》、WHO《胆道肿瘤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