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或未特指男性生殖器官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of other or unspecified male genital organs
编码2E67.6
关键词
索引词Carcinoma in situ of other or unspecified male genital organs、其他或未特指男性生殖器官原位癌
缩写CIS-男性生殖器官、男性生殖器官CIS
别名男性生殖器原位癌、男性生殖系统非侵袭性癌、男性生殖器官早期癌、男性生殖器局部癌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4947 睾丸
XA07W9白膜XA13Z7已降睾丸XA14M8睾丸附件XA9636生精小管XA1FS5鞘膜XA5TA5 尿道
XA8EW9尿道海绵体部XA4NU9尿道外口XA75T3尿道膜部XA7869尿道前列腺部XA33M0尿道内括约肌XA4DF2尿道外括约肌组织病理
导管和小叶性肿瘤,原位
XH8P86粉刺性癌,非浸润性XH2HB2小叶原位癌,多形性XH0134原位实性乳头状癌XH0GQ3导管内微乳头状癌XH9SL6囊性分泌亢进性癌,导管内XH6EH0小叶原位癌,NOSXH8010分泌黏液的汗腺原位癌XH4US4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原位小叶癌XH1H31导管内癌,非浸润性,NOSXH39X8导管内癌,粘性,高级别XH11S9导管内乳头状瘤伴有导管原位癌XH4V32导管原位癌,NOSXH64S7导管内管状乳头状瘤,高级别XH7XE0导管内癌和小叶原位癌XH3PE9导管内管状乳头状瘤XH6AH7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XH9XV2非浸润性囊内癌XH9VG0非浸润性导管内乳头状腺癌 附件和皮肤附属器肿瘤,原位
XH7WE6原位汗孔癌 上皮性肿瘤,原位
XH5NV6原位癌,NOS 腺癌,原位
XH7Y32原位筛状癌XH5161扁平上皮内腺状瘤,高级别XH36M5食管腺发育不良(上皮内瘤样病变),高级XH5U91胆道上皮内肿瘤,高级别XH2L30原位腺癌,NOSXH28N7腺上皮内肿瘤,高级别XH3770管状绒毛状腺瘤内的原位腺癌XH8TV2绒毛状腺瘤内的原位腺癌XH5C49前列腺上皮内肿瘤,III级XH1FR9肺原位腺癌,非粘液性XH4Z68子宫内膜样上皮内瘤XH6BU6肺原位粘液腺癌XH0557原位导管癌,实体型XH26M2乳头状瘤,胰胆型,伴有高级别上皮内肿瘤XH4J07腺瘤样息肉内的原位腺癌 痣和黑色素瘤,原位
XH9KY6恶性小痣XH41F9癌前黑病变,NOSXH3XX3原位黑素瘤 囊性、黏液性和浆液性肿瘤,原位
XH06M2黏液性囊腺癌,非侵袭性XH9DM1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微乳头亚型XH1YW4宫内膜浆液性子上皮内癌XH8NV8输卵管浆液性上皮内癌(STIC)XH81P3黏液性囊性肿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XH5E08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非侵袭性XH3MB3导管内乳头状粘蛋白瘤伴有高度发育不良XH8PZ6浆液性上皮内癌 移行细胞乳头状瘤和癌,原位
XH5GH8尿路上皮原位癌XH12F0乳头状移行细胞癌,非侵袭性 鳞状细胞肿瘤,原位
XH5FT2外阴上皮内肿瘤,III级XH4JA4乳头状原位癌XH7WM7鳞状细胞原位癌,NOSXH62N8宫颈上皮内肿瘤,Ⅲ级XH9ND8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发育不良),高级别XH6824分化型PeINXH7SX5肛门上皮内肿瘤,Ⅲ级XH6F63阴道上皮内肿瘤,III级XH1U36鳞状细胞原位癌,伴有可疑间质侵袭XH8YK9乳头状鳞状细胞癌,非侵袭性XH2H04凯拉增殖性红斑XH3EA2鳞状上皮内肿瘤,高级别XH6RW7分化型上皮内瘤变XH2NM8鲍恩病XH9CL8分化型VIN 生殖细胞肿瘤,原位
XH8AD3小管内恶性生殖细胞临床表现
XH8AD3慢性癌痛其他或未特指男性生殖器官原位癌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其他或未特指男性生殖器官原位癌(ICD-11编码:2E67.6)指发生于男性生殖系统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特征为肿瘤细胞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侵入周围组织。此类病变多通过早期筛查或偶然检查发现,通常表现为局限性病灶,进展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具有进展为浸润性癌的潜在风险。
病因学特征
-
遗传因素:
- 某些遗传易感性(如家族性癌症综合征)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但特定基因突变(如BRCA1/2)与此类原位癌的直接关联仍需进一步研究。
-
环境暴露:
- 长期接触已知致癌物(如烟草烟雾中的多环芳烃、工业化学物质中的砷化合物等)可能提升患病风险。
-
病毒感染:
-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部分男性生殖器官原位癌(如阴茎/肛周部位)密切相关,其致癌机制与病毒基因整合导致细胞调控异常有关。
-
免疫状态:
- 免疫功能抑制(如HIV感染、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剂使用)可能削弱机体对异常细胞的清除能力,促进病变发展。
-
激素水平变化:
- 有限的证据提示雄激素代谢异常可能通过影响上皮细胞增殖调控,间接增加患病风险,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病理机制
-
上皮细胞异常增殖:
- 基因突变累积导致细胞周期调控失常,引发局部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并呈现恶性表型,但尚未获得侵袭能力。
-
基底膜完整性保持:
- 肿瘤细胞虽出现核异型性和排列紊乱,但基底膜结构完整,无间质或血管浸润证据。
-
局部微环境改变:
- 病变区域可伴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及促血管生成因子分泌,这些变化可能为后续侵袭性进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上述信息基于对权威医学资源的检索与整理,包括但不限于《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等相关资料。
请注意,对于更具体的解剖部位及其对应的临床表现等内容,请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得准确诊断与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