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腺癌Adenocarcinoma of middle ear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2C21.0

关键词

索引词Adenocarcinoma of middle ear、中耳腺癌
别名中耳腺样癌、中耳腺体癌、中耳恶性腺瘤、中耳腺癌瘤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单侧,未特指
--左侧
--双侧
--右侧
发生部位
XA0G74 中耳
XA3UT7中耳的结缔组织和其他软组织
XA3KB2鼓室
XA08X4鼓膜
XA9RH9乳突窦
XA16S6前庭窗
XA7XY6咽鼓管
临床表现
XA7XY6慢性癌痛
严重度
XA7XY6III期
XA7XY6I期
XA7XY6IV期
XA7XY6II期
其他严重度1
XA7XY6II级
XA7XY6I级
XA7XY6III级
XA7XY6未定等级
XA7XY6IV级
其他严重度2
XA7XY6C 区域性疾病
XA7XY6A 缓解/病愈
XA7XY6D 远处疾病
XS05 B 局部疾病
XS0E局部局限期
XS67局部晚期

中耳腺癌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中耳腺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中耳黏膜的腺体组织。它属于中耳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特定类型,其病理特征是肿瘤细胞呈现腺样分化并可能保留分泌功能。中耳腺癌需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与中耳鳞状细胞癌等上皮源性肿瘤相鉴别。


病因学特征

  1. 慢性炎症刺激

    • 约60-80%的中耳腺癌患者存在长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病程多超过10年)。持续炎症微环境可能导致黏膜腺体细胞的异常增殖及恶性转化。
    • 慢性中耳炎中的炎性介质刺激可能通过诱导基因突变参与癌变过程,但目前尚未证实特定病原体(如病毒)的直接致癌作用。
  2. 其他潜在因素

    • 遗传易感性:个别病例报道提示可能与某些基因异常相关,但尚未发现明确的遗传模式。
    • 免疫抑制状态:器官移植受者或HIV感染者等免疫缺陷人群的潜在风险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环境暴露:长期接触电离辐射或特定化学致癌物的作用尚缺乏直接证据。

病理机制

  1. 组织学特征

    • 肿瘤由腺管状或实性巢状排列的恶性上皮细胞构成,可见细胞内/外黏液分泌。细胞异型性程度因分化等级而异,核分裂象可见但通常不活跃。
    • 受限于中耳解剖空间,肿瘤常早期侵犯邻近骨质结构(如鼓室壁、听小骨),但总体生长速度较缓慢。
  2. 侵袭与转移

    • 局部侵袭主要累及颞骨岩部、乳突及颅底,晚期可侵犯硬脑膜或腮腺。远处转移(肺、骨)发生率低于10%,多发生于病程终末期。
    • 其生物学行为介于低度恶性与中度恶性之间,预后与局部浸润范围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1. 症状特征
    • 耳部症状:进行性加重的耳深部钝痛(82%)、反复血性耳漏(76%)、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下降(68%)。
    • 神经受累:面神经麻痹(30-40%)、三叉神经下颌支受累致咀嚼障碍(晚期表现)。
    • 颅底侵犯:头痛(枕部或颞部放射性痛)、复视(外展神经受压)、声嘶(迷走神经受累)等。

参考文献

  • 《中耳癌》(搜狗百科)
  • 《中耳癌的病因是什么》(求医网)
  • 《引起中耳癌的原因有哪些》(求医网)

请注意,以上内容基于现有文献资料整理而成,具体诊断和治疗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