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骨坏死Unspecified Osteonecrosis

更新时间:2025-06-19 02:23:18
编码FB81.Z

关键词

索引词Osteonecrosis、未特指的骨坏死、骨坏死、坏死骨、特发性骨坏死、无菌性骨坏死、骨坏死NOS、无菌性骨坏死,部位未特指、无菌性或缺血性骨坏死、缺血性骨坏死
缩写未特指骨坏死
别名骨梗死、骨缺血性坏死

(FB81.Z)未特指的骨坏死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

    • 组织病理学确诊:骨活检显示骨髓造血细胞坏死、骨细胞陷窝空虚率≥50%伴周围修复性纤维组织增生(基于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标准)。
  2.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确诊证据
      • MRI显示T1加权像低信号带包绕坏死区("双线征"),或T2加权像"双线征"(高信号内缘+低信号外缘)。
      • 晚期X线表现:软骨下透亮带(新月征)或关节面塌陷>2mm。
    • 排除已知诱因
      • 无创伤史、无连续使用糖皮质激素>3周(泼尼松等效剂量≥20mg/日)、无酒精滥用(<40g乙醇/日)。
      • 排除减压病、血红蛋白病等特定病因。
  3. 支持条件

    • 临床表现
      • 负重关节(髋/膝/肩)进行性机械性疼痛,静息痛VAS评分≥4分。
      • "4"字试验阳性或关节活动度下降>30%(与健侧对比)。
    • 风险因素
      • 合并代谢综合征(满足以下≥2项:BMI≥28、空腹TG≥1.7mmol/L、HDL<1.0mmol/L)。
      • 25-羟维生素D<20ng/mL(支持修复障碍)。

二、辅助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疑似骨坏死] --> B[首选影像学] A --> C[实验室筛查] B --> B1[MRI] B --> B2[X线] B --> B3[CT] B1 --> D1[早期诊断:双线征] B2 --> D2[晚期诊断:新月征/塌陷] B3 --> D3[微骨折评估] C --> C1[CRP/ESR] C --> C2[血脂谱] C --> C3[25-羟维生素D] C --> C4[骨代谢标志物]

判断逻辑

  1. MRI(敏感性95%-98%)
    • T1低信号带>4mm厚度或累及>30%关节面→提示ARCOⅡ期及以上病变。
    • 骨髓水肿范围与疼痛程度正相关→需联合镇痛治疗。
  2. X线分级(Ficat分期)
    • Ⅰ期:正常→需MRI确认。
    • Ⅱ期:骨硬化但无塌陷→保守治疗窗口期。
    • Ⅲ期:新月征→需手术干预评估。
  3. 实验室筛查逻辑
    • CRP/ESR升高→需排除感染性或炎性关节病。
    • 甘油三酯>2.3mmol/L+HDL<0.9mmol/L→提示代谢性病因。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代谢指标

    • 甘油三酯≥1.7mmol/L:骨髓脂肪栓塞风险增加,需启动降脂治疗。
    • 25-羟维生素D<20ng/mL:骨修复能力下降,建议补充维生素D3(800-2000IU/日)。
  2. 骨转换标志物

    • 血清CTX>0.57ng/mL(β-胶原降解产物):提示破骨活性亢进,考虑双膦酸盐治疗。
    • 骨钙素<14ng/mL:成骨功能抑制,需联合促骨形成药物。
  3. 炎症标志物

    • CRP>8mg/LESR>25mm/h:需排查感染/炎症性关节炎,避免误诊。

四、诊断流程总结

  1. 核心路径:典型疼痛+MRI双线征+排除特定诱因=确诊。
  2. 警惕征象
    • X线正常但疼痛持续>2个月→必须行MRI。
    • 双侧关节疼痛→需评估ARCO分期差异(30%对侧进展风险)。
  3. 治疗关联
    • ARCOⅠ-Ⅱ期:核心减压+代谢干预。
    • ARCOⅢ-Ⅳ期:关节置换评估。

参考文献

  • 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2023骨坏死诊疗共识》
  • AAOS《非创伤性骨坏死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
  • 《骨与关节外科杂志》(JBJS)2025;107(Suppl 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