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编码FB80.6
关键词
索引词Aneurysmal bone cyst、动脉瘤样骨囊肿、多部位动脉瘤样骨囊肿、肩部动脉瘤样骨囊肿、锁骨动脉瘤样骨囊肿、肩胛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上臂动脉瘤样骨囊肿、肱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前臂动脉瘤样骨囊肿、桡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尺骨动脉瘤样骨囊肿、手骨动脉瘤样骨囊肿、腕骨动脉瘤样骨囊肿、指骨动脉瘤样骨囊肿、掌骨动脉瘤样骨囊肿、骨盆区或大腿动脉瘤样骨囊肿、股骨动脉瘤样骨囊肿、骨盆动脉瘤样骨囊肿、小腿动脉瘤样骨囊肿、腓骨动脉瘤样骨囊肿、胫骨动脉瘤样骨囊肿、踝或足动脉瘤样骨囊肿、跖骨动脉瘤样骨囊肿、跗骨动脉瘤样骨囊肿、趾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头部动脉瘤样骨囊肿、颈部动脉瘤样骨囊肿、肋骨动脉瘤样骨囊肿、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躯干动脉瘤样骨囊肿、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
缩写ABC
别名血腔骨囊肿、膨胀性骨囊肿、多房性骨囊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
局部疼痛:
- 病变部位常有持续性或间歇性的钝痛,夜间疼痛加重不明显(与恶性骨肿瘤不同),活动后可能加剧。常见于脊柱、长骨干骺端等部位。
- 出现几率:高(70%-90%)
-
肿胀:
- 受累骨骼区域可出现软组织肿胀,触之质地较韧,骨皮质完整时波动感不明显。
- 出现几率:高(70%-90%)
-
功能障碍:
- 由于疼痛和肿胀,患者可能出现患处功能受限,如关节活动度减少。
- 出现几率:高(70%-90%)
-
病理骨折:
- 骨质破坏严重时,轻微外力即可导致病理性骨折(以下肢承重骨多见)。
- 出现几率:中(20%-40%)
-
神经压迫症状:
- 当病变位于脊椎时(特别是胸椎和骶椎),可能出现神经根受压症状,如感觉异常、肌力下降等。
- 出现几率:中(30%-50%)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
局部压痛:
- 受累骨骼区域有明显的压痛。
- 出现几率:高(70%-90%)
-
叩击痛:
- 敲击受累骨骼区域时,患者可感到疼痛。
- 出现几率:高(70%-90%)
-
局部肿块:
- 在受累骨骼区域可触及肿块,骨皮质断裂时可触及波动感。
- 出现几率:高(70%-90%)
-
畸形:
- 长期病变可能导致骨骼畸形,如椎体塌陷或肢体成角畸形。
- 出现几率:中(50%-70%)
-
杂音:
- 听诊时血管杂音极罕见,此特征更常见于动脉畸形。
- 出现几率:极低(<5%)
影像学特征
-
X线表现:
- 膨胀性溶骨性改变:病变区呈偏心性、膨胀性、囊状溶骨性破坏,边缘可见薄层反应性硬化带。
- 肥皂泡样改变:病变区内可见多房分隔,呈典型"肥皂泡样"外观。
- 骨膜反应:一般无连续性骨膜反应。
- 出现几率:高(80%-95%)
-
CT表现:
- 多房性囊性改变:清晰显示多房囊腔及内部骨性分隔。
- 骨皮质变薄:病变区骨皮质呈蛋壳样变薄,可见"骨窗征"(cortical breakage)。
- 出现几率:高(80%-95%)
-
MRI表现:
- T1WI等/低信号:病变区在T1加权像上呈等或低信号。
- T2WI不均匀高信号:囊腔内血液成分不同导致信号混杂。
- 液-液平面:静置后出现分层现象,但非特异性(也见于骨巨细胞瘤等)。
- 出现几率:高(80%-95%)
实验室特征
- 实验室检查通常无异常,病理性骨折时可能出现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
- 出现几率:较少见(10%-30%)
总结
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良性骨病变,特征性表现为膨胀性溶骨破坏伴骨皮质变薄。疼痛和肿胀是最常见症状,X线"肥皂泡样"改变和MRI液-液平面是重要影像学特征。需注意与骨巨细胞瘤、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等疾病鉴别。
请注意,以上数据是基于现有文献和临床经验总结得出的,具体病例可能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