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分离障碍Unspecified Dissociative disorders

更新时间:2025-06-18 16:18:30
编码6B6Z

关键词

索引词Dissociative disorders、未特指的分离障碍、分离障碍、神经衰弱(废用)、神经症性障碍(废用)
缩写WTFD、未特指分离障碍
别名Unspecified-Dissociative-Disorder、未指定分离障碍、不明原因分离障碍、不明确的分离障碍

未特指的分离障碍(6B6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核心症状群
      • 必须同时满足以下至少两项主观症状:
        ① 非器质性记忆丧失(无法回忆重要个人经历或创伤事件)
        ② 持续或反复出现的身份混乱/现实感丧失(如人格解离或现实解体体验)
    • 病程标准
      • 症状持续≥1个月,且导致显著社会功能损害
  2. 支持条件(临床与鉴别依据)

    • 创伤暴露史
      • 存在可追溯的童年虐待、重大创伤事件或慢性应激源(需通过结构化访谈确认)
    • 心理评估异常
      • 分离体验量表(DES-II)评分≥30分
      •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2)呈现典型分离性防御模式(F量表升高伴K量表抑制)
  3. 排除标准

    • 排除物质滥用(如致幻剂使用)、神经系统疾病(如颞叶癫痫)、精神分裂症等器质性病因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
    │ 初步筛查评估 │
    │ ├─心理评估量表 │
    │ │ ├─DES-II │
    │ │ ├─SCID-D │
    │ │ └─SDQ-20 │
    │ └─基础神经系统检查 │
    │ ├─脑电图(EEG) │
    │ └─头颅MRI │
    └───────────────────┘

  2. 判断逻辑

    • DES-II量表
      • ≥30分提示临床显著分离症状,需进一步结构化访谈(SCID-D)确认
    • 脑电图检查
      • 正常结果(α节律8-13Hz)可排除颞叶癫痫等器质性疾病
    • MMPI-2解读
      • F-K指数>13提示可能存在病理性防御机制,需结合临床观察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1. 心理测量指标

    • DES-II评分≥30:提示需要临床干预的分离症状水平(正常值<15)
    • SDQ-20总分≥40:提示躯体化分离症状显著(正常值<25)
  2. 神经生理检查

    • 脑电图θ波增多(4-7Hz占主导):需排除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可能
    • 事件相关电位P300延迟:提示注意调控功能受损,支持分离性认知障碍
  3. 内分泌指标

    • 唾液皮质醇日节律消失(晨峰<2.5nmol/L):提示HPA轴功能失调,与慢性解离相关

四、诊断流程总结

  • 第一步:通过DES-II量表筛查分离症状严重度
  • 第二步:采用SCID-D结构化访谈确认症状是否符合DSM-5/ICD-11诊断标准
  • 第三步:神经影像学/脑电图排除器质性疾病
  • 第四步:心理评估明确防御机制特征及共病情况

注意事项

  • 需警惕文化特异性解离表现(如附体型解离在特定文化中的不同表达)
  • 儿童患者需使用儿童分离体验量表(CDC)替代DES-II

参考文献

  1. 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诊断指南(WHO,2022)
  2. DSM-5分离障碍诊断标准(APA,2013)
  3. 《临床解离障碍评估手册》(Nijenhuis,2015)
  4. 国际解离障碍研究学会(ISSD)2023年诊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