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催眠或抗焦虑药物戒断,无并发症Sedative, hypnotic or anxiolytic withdrawal, uncomplicated
编码6C44.40
关键词
索引词Sedative, hypnotic or anxiolytic withdrawal, uncomplicated、镇静、催眠或抗焦虑药物戒断,无并发症
缩写SHAD-WC、镇静催眠抗焦虑药物戒断-无并发症
别名镇静催眠药物戒断无并发症、抗焦虑药物戒断无并发症、镇静剂戒断无并发症、催眠药戒断无并发症、抗焦虑药戒断无并发症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关联情况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物质
PL00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PL0Z
在治疗中使用与损伤或损害有关的物质,未特指的PL01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PL01.Y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其他特指的补充或传统药物PL01.Z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未特指的补充或传统药物PL01.1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膳食补充剂、维生素或矿物质PL01.0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草药制剂或药方PL01.2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不可归类在他处的补充或传统药物 通过暴露于某种物质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
PD00
通过暴露于酒精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
通过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
通过暴露于主要为源于非药用的物质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0
通过暴露于阿片类药物或相关镇痛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D01
通过暴露于有机溶剂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D04
通过暴露于腐蚀性物质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2
通过暴露于精神兴奋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D03
通过暴露于杀虫剂或其有害效应故意自害PC94
通过暴露于镇痛药、解热药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9
通过暴露于多种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7
通过暴露于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8
通过暴露于其他未特指药物、药剂和生物制品的故意自害PC96
通过暴露于抗精神病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1
通过暴露于镇静催眠药物或其他中枢神经抑制剂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5
通过暴露于抗抑郁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D02
通过暴露于一氧化碳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3
通过暴露于大麻类物质或致幻剂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D05
通过暴露于其他或未特指的主要为源于非药用的物质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 意外暴露于某些物质或其有害效应
PB34
意外暴露于腐蚀性物质或其有害效应PB27
意外暴露于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PB22
意外暴露于精神兴奋药或其有害效应PB31
意外暴露于有机溶剂或其有害效应--
意外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PB32
意外暴露于一氧化碳或其有害效应PB24
意外暴露于镇痛药、解热药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或其有害效应PB20
意外暴露于阿片类药物或相关镇痛药或其有害效应PB23
意外暴露于大麻类物质或致幻剂或其有害效应PB26
意外暴露于抗精神病药或其有害效应PB35
意外暴露于脂环烃或芳香烃的卤素衍生物或其有害效应PB25
意外暴露于抗抑郁药或其有害效应PB29
意外暴露于多种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PB30
意外暴露于酒精或其有害效应--
意外暴露于主要为源于非药用的物质或其有害效应PB33
意外暴露于杀虫剂或其有害效应PB21
意外暴露于镇静催眠药物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或其有害效应PB28
意外暴露于其他或未特指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PB36
意外暴露于其他或未特指的主要为源于非药用的物质或其有害效应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某些物质或其有害效应
PH43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大麻类物质或致幻剂或其有害效应PH54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腐蚀性物质或其有害效应--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主要为源于非药用的物质或其有害效应PH55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脂环烃或芳香烃的卤素衍生物或其有害效应PH51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有机溶剂或其有害效应PH50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酒精或其有害效应PH52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一氧化碳或其有害效应PH56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其他或未特指的主要为源于非药用的物质或其有害效应PH42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精神兴奋药或其有害效应PH49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多种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PH40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阿片类或相关镇痛药或其有害效应PH44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镇痛药、解热药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或其有害效应PH41
暴露于镇静催眠药物或其他中枢神经抑制剂或其有害效应PH47.0
暴露于混合抗癫痫药或其有害效应,不可归类在他处者,意图不确定的PH47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抗癫癎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PH47.Z
未确定意图:有害物质的有害效应和暴露于该物质下: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未特指的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药PH45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抗抑郁药或其有害效应PH46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抗精神病药或其有害效应PH48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其他或未特指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PH53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杀虫剂或其有害效应具有病因
6C44.2 镇静、催眠或抗焦虑药物依赖
6C44.23
镇静、催眠或抗焦虑药物依赖,持续性完全缓解6C44.20
镇静、催眠或抗焦虑药物依赖,目前使用6C44.2Z
未特指的镇静、催眠或抗焦虑药物依赖6C44.21
镇静、催眠或抗焦虑药物依赖,早期完全缓解6C44.22
镇静、催眠或抗焦虑药物依赖,持续性部分缓解镇静、催眠或抗焦虑药物戒断,无并发症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特征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镇静、催眠或抗焦虑药物戒断是指在长期使用镇静剂(如苯二氮卓类)、催眠药或抗焦虑药物后突然停药或减量时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当患者在停药过程中未出现知觉异常或抽搐等严重并发症时,则归类为“无并发症”的戒断状态。
病因学特征
-
药物依赖机制:
- 镇静、催眠或抗焦虑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GABA受体增强抑制性神经传导,从而产生镇静、安眠以及减轻焦虑的效果。
- 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会导致脑内GABA受体数量减少或功能下调,使得个体对药物的需求增加以维持正常的功能状态。
- 一旦停止用药,原先被药物抑制的兴奋性神经活动会过度反弹,导致戒断综合征的发生。
-
戒断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 自主神经系统激活: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增多等症状。
- 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醒、噩梦等。
- 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焦虑、抑郁情绪加重。
- 躯体不适:肌肉疼痛、震颤、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病理机制
-
中枢神经系统调整:
- 停止使用上述药物后,原本被药物抑制的大脑皮层及其他相关区域的兴奋性显著提高,引起一系列戒断反应。
- 伴随药物依赖的发展,大脑内部发生了适应性改变,包括但不限于受体敏感性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变化等,这些改变在戒断过程中逐渐恢复正常。
-
神经递质平衡恢复:
- GABA能系统作为主要的抑制性神经传递途径,在戒断过程中经历重新平衡的过程。
- 同时,其他相关的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等也会受到影响,共同参与戒断反应的发生与发展。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精神症状:轻度至中度的焦虑、紧张、失眠;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的认知功能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
- 躯体症状: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心血管系统可能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波动等。
- 行为改变:易怒、烦躁、对周围环境敏感度增加。
参考文献:以上内容基于《中国医师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等专业期刊报道,并结合临床指南整理而成。请注意,实际临床情况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建议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