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的阴性症状Negative symptoms in primary psychotic disorders
编码6A25.1
关键词
索引词Negative symptoms in primary psychotic disorders、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的阴性症状
缩写阴性症状、阴性精神病症状
别名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精神疾病阴性表现、阴性精神病性特征、情感淡漠症状、社会退缩症状、动力缺乏症状、兴趣减退症状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严重度
--基本的3值严重度量表值:轻-中-重--无具有病因
6A21 分裂情感障碍
6A21.00分裂情感障碍,首次发作,目前为症状期6A21.Y其他特指的分裂情感障碍6A21.Z未特指的分裂情感障碍6A21.1分裂情感障碍,多次发作6A21.1Z未特指的分裂情感障碍,多次发作6A21.20分裂情感障碍,持续性,目前为症状期6A21.22分裂情感障碍,持续性,完全缓解6A21.11分裂情感障碍,多次发作,部分缓解6A21.02分裂情感障碍,首次发作,完全缓解6A21.21分裂情感障碍,持续性,部分缓解6A21.01分裂情感障碍,首次发作,部分缓解6A21.2分裂情感性障碍,持续性6A21.2Z未特指的分裂情感障碍,持续性6A21.12分裂情感障碍,多次发作,完全缓解6A21.10分裂情感性障碍,多次发作,目前为症状期6A21.0分裂情感障碍,首次发作6A21.0Z未特指的分裂情感障碍,首次发作6A20 精神分裂症
6A20.1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6A20.1Z未特指的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6A20.20精神分裂症,连续病程,目前为症状期6A20.11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部分缓解6A20.21精神分裂症,持续性,部分缓解6A20.Y精神分裂症其他特指的发作6A20.Z精神分裂症,未特指的发作6A20.22精神分裂症,持续性,完全缓解6A20.2精神分裂症,持续性6A20.2Z未特指的精神分裂症,持续性6A20.02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完全缓解6A20.01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部分缓解6A20.0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6A20.0Z未特指的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6A20.00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目前为症状性6A20.10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目前为症状性6A20.12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完全缓解6A20.12分裂型障碍6A24 妄想性障碍
6A24.Z未特指的妄想性障碍6A24.2妄想性障碍,目前为完全缓解6A24.0妄想性障碍,目前为症状期6A24.1妄想性障碍,目前为部分缓解6A23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6A23.00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首次发作,目前为症状期6A23.02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首次发作,完全缓解6A23.0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首次发作6A23.0Z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首次发作,未特指的6A23.Y其他特指的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6A23.Z未特指的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6A23.10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多次发作,目前为症状期6A23.1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多次发作6A23.1Z未特指的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多次发作6A23.12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多次发作,完全缓解6A23.11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多次发作,部分缓解6A23.01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首次发作,部分缓解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的阴性症状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的阴性症状是指患者在精神分裂症或其他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中表现出的一系列功能缺陷或减退的核心症状。这些症状包括但不限于情感平淡或迟钝(情绪表达范围缩小)、言语贫乏(语言输出量和内容减少)、意志缺乏(目标导向行为持续性降低)、社交退缩(主动社交互动减少)以及快感缺失(对愉悦刺激的反应减弱)。阴性症状需排除继发于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抑郁发作、环境刺激剥夺或阳性症状(如因被害妄想引发的回避行为)的情况。其临床评估应基于至少一个月内症状的持续性和严重程度。
病因学特征
-
神经生物学机制:
- 阴性症状与额叶-纹状体-丘脑神经网络的功能连接异常密切相关,尤其是前额叶皮质代谢活动降低和灰质体积减少。功能影像学研究提示,这些区域的异常可能导致执行功能和社会认知能力受损。
- 多巴胺能通路中皮层下-前额叶通路功能低下,以及谷氨酸能系统NMDA受体活性异常,被认为是阴性症状发生的核心神经递质机制。
-
遗传与基因因素:
-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多基因风险评分中涉及突触可塑性和神经递质调控的基因位点(如NRG1、COMT)与阴性症状严重程度存在统计学关联。
-
心理社会因素:
- 早期神经发育阶段(如产前感染、围产期并发症)的生物学应激可能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影响脑网络成熟,增加成年期出现阴性症状的易感性。
- 慢性社会剥夺环境可能通过下调奖励系统神经可塑性,加剧快感缺失和动机缺乏的临床表现。
病理机制
-
情绪-动机系统失调:
- 边缘系统-前额叶环路功能紊乱导致情感体验与表达分离,表现为情感平淡和社交信号识别障碍。
-
目标导向行为抑制:
-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活动异常损害工作记忆和计划能力,导致意志缺乏和任务坚持性下降。
-
社会认知缺陷:
- 颞上回及镜像神经元系统功能异常引发心智化能力受损,进而导致社交互动主动性和适当性降低。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情感表达受限:面部表情减少≥75%日常情境、声音韵律波动范围缩小、共情反应延迟。
- 语言输出障碍:自发言语平均长度<5词/句、抽象概念使用频率降低、对话维持困难。
- 目标行为缺失:日常活动时间>50%处于无目的状态、自我照料水平显著下降。
- 社交互动缺陷:主动发起社交频率<1次/周、非言语交流行为(如眼神接触)减少≥80%。
- 奖励反应钝化:对预期性和即时性愉悦刺激的自我报告愉悦度评分均<3/10分(视觉模拟量表)。
参考文献: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病因、假设和治疗意义(搜狐网)、全面了解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好大夫在线)、中文版ICD-11/ICD11:精神分裂症或其他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今日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