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编码6A05
子码范围6A05.0 - 6A05.Z
关键词
索引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同义词disturbance of activity and attention、disorder of activity and attention、ADHD -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hyperkinetic disorders、disorder of activity and attention with hyperkinesia、attention deficit syndrome with hyperactivity、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with hyperactivity、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活动与注意失调、活动与注意障碍、活动与注意紊乱、多动性障碍 [possible translation]、活动与注意障碍伴多动 [possible translation]、注意缺陷综合征伴多动 [possible translation]、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 [possible translation]
缩写ADHD
别名多动症、注意力缺陷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这些症状需在发育早期阶段(通常在12岁之前)显现,并持续至少6个月,对学习、职业或社会功能产生显著负面影响。ADHD的症状需与个体年龄、发育水平及智力水平明显不符,且在两种或以上不同环境(如家庭、学校)中均可观察到。
病因学特征
-
遗传因素:
- 研究显示ADHD具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度约为70%-80%。双胞胎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的同病率显著高于异卵双胞胎,提示遗传易感性的重要作用。
-
神经生物学因素:
- 脑结构与功能异常:神经影像学证据表明,ADHD患者前额叶皮层、基底节及小脑等区域的体积和功能连接存在细微差异,这些区域涉及执行功能、注意力调控和抑制控制。
- 神经递质系统: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异常与ADHD密切相关,尤其在前额叶-纹状体环路中的信号传递失调可能影响认知和行为调控。
-
环境因素:
- 产前和围生期风险:母亲妊娠期吸烟、酒精暴露、铅等神经毒素接触,以及早产、低出生体重等是已被证实的风险因素。
- 社会心理因素:家庭功能失调、教养方式不一致等可能加剧症状,但非直接致病原因。
-
发育与调控因素:
- 大脑成熟延迟:ADHD患者前额叶皮层的发育轨迹较同龄人延迟,可能与执行功能缺陷相关。
- 环境适应要求:现代社会对持续性注意力和行为抑制的高要求可能使症状更易显现。
病理机制
-
神经发育异常:
- ADHD的核心机制涉及前额叶-纹状体-小脑网络的发育偏离,表现为皮层成熟延迟和神经网络同步性异常,进而影响注意力维持和冲动控制。
-
神经递质调控障碍:
- 多巴胺转运体(DAT)密度异常和D4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奖赏预测和动机调控。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在蓝斑-前额叶通路中的功能异常与情绪调节障碍相关。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注意力不集中:在需要持续注意的任务中易分心,常回避需要持续脑力劳动的活动,日常活动中健忘率高。
- 多动: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的过度躯体活动(如学龄儿童无法保持坐姿),青春期后可能内化为主观不安感。
- 冲动:行为抑制缺陷表现为插话、冒失决策,在群体活动中难以遵守轮流规则。
参考文献:
- 《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2015第二版),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组织编写
- 各类医学文献和研究报告
请注意,以上内容基于现有的临床和医学研究资料整理而成,具体诊断和评估应由专业医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