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伴意识丧失,持续超过24小时或者直至出院或最近的评估Concussion with loss of consciousness, persisting longer than 24 hours or until discharge or latest assessment

更新时间:2025-10-09 15:50:52
编码NA07.06

关键词

索引词Concussion with loss of consciousness, persisting longer than 24 hours or until discharge or latest assessment、脑震荡伴意识丧失,持续超过24小时或者直至出院或最近的评估
别名长时间昏迷的脑震荡、持续昏迷超过24小时的脑震荡、直到出院或评估前仍昏迷的脑震荡

脑震荡伴意识丧失,持续超过24小时或者直至出院或最近的评估

临床与医学定义

脑震荡伴意识丧失,持续超过24小时或者直至出院或最近的评估(ICD-11编码:NA07.06)是指患者在头部受到外力作用后,出现意识丧失,并且这种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持续至出院/最近临床评估时仍未完全恢复。该情况属于脑震荡的特殊亚型,需排除结构性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其核心特征为可逆性神经功能紊乱伴随延长的意识障碍。


病因学特征

  1. 创伤机制

    • 由头部直接撞击或间接加速-减速力引起,常见于交通事故、跌倒或运动损伤。
    • 外力导致脑组织在颅腔内发生瞬时位移,引发神经元代谢紊乱而非结构性破坏。
  2. 病理生理机制

    • 代谢失衡:能量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内钙超载和线粒体功能抑制,引发短暂性神经传导抑制。
    • 神经网络失调: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及皮层-丘脑连接功能暂时性中断,可能与意识丧失持续时间延长相关。
    • 微结构改变:轴突细胞骨架的短暂可逆性改变,区别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器质性断裂。

病理机制

  1. 功能性神经元抑制

    • 离子通道瞬时紊乱导致神经元去极化扩散抑制(Spreading depolarization),引发可逆性电活动停滞。
    • 突触传递效率下降,尤其影响维持觉醒的胆碱能及单胺能系统。
  2. 脑血流-代谢解耦联

    • 急性期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短暂受损,但不同于缺血性损伤,通常不伴随持久性低灌注。
    • 脑葡萄糖利用率的区域性降低与意识障碍程度相关。
  3. 神经振荡异常

    • EEG表现为广泛性慢波活动,前额叶及丘脑皮质环路θ波活动增强,反映意识整合网络功能抑制。

临床表现

  1. 症状特征

    • 意识丧失:伤后立即出现意识障碍(GCS≤12),持续>24小时但≤7天,且无颅内占位病变证据。
    • 觉醒-睡眠周期紊乱:意识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嗜睡-觉醒交替状态。
    • 认知后遗症:注意力缺损、信息处理速度减慢等可持续数周,与结构性损伤无关。
    • 自主神经症状:直立性心动过速、不耐受声光刺激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
  2. 鉴别体征

    • 神经系统检查:无定位性神经缺损体征,瞳孔反射及脑干反射正常。
    • 影像学特征:CT/MRI无出血或水肿证据,但功能成像(fMRI/DTI)可能显示功能性连接异常。

参考文献

  • 《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脑震荡》
  • 《司法鉴定脑震荡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 《脑震荡的症状表现》
  • 《脑震荡名词解释》

请注意,以上内容基于现有的医学文献和专业知识整理而成,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临床和医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