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或大流行病毒株引起的流感Influenza due to identified zoonotic or pandemic influenza virus
编码1E31
关键词
索引词Influenza due to identified zoonotic or pandemic influenza virus、人畜共患或大流行病毒株引起的流感、流感伴肺炎,人畜共患或大流行性流感病毒被标明、流感伴呼吸道症状,人畜共患或大流行性流感病毒被标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人畜共患或大流行性流感病毒被标明、流感性喉炎,人畜共患或大流行性流感病毒被标明、流感性咽炎,人畜共患或大流行性流感病毒被标明、流感性胸腔积液,人畜共患或大流行性流感病毒被标明、流感伴某些特定的表现,人畜共患或大流行性流感病毒被标明、流感性心肌炎,禽流感病毒被标明、流感性急性心肌炎,人畜共患或大流行性流感病毒被标明、流感性急性心肌炎,禽流感病毒被标明、流感引起的脑病,人畜共患或大流行性流感病毒被标明、某特定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性脑炎、流感性胃肠炎,人畜共患或大流行性流感病毒被标明、甲流病毒引起的脊髓炎、甲型H7N9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流感、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流感、2009年大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2009年大流行的甲型H1N1猪流感、猪流感、甲型H5N1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流感、流行性甲型H5N1流感、流行性甲型H5N1禽流感、被标明的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禽流感、流感引起的中耳炎,人畜共患或大流行性流感病毒被标明
缩写H1N1流感、甲流
别名人畜共患流感、大流行性流感、新型流感、跨物种传播流感、动物源性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感染性病原体
XN5SG 流感病毒
XN0AS甲型H6N1流感病毒XN2J2甲型H1流感病毒XN412甲型H9N2流感病毒XN5SY甲型H10N3流感病毒XN67Q丁型流感病毒XN8Q3甲型H7N3流感病毒XN02Z猪甲型H1N1流感病毒XN66Y甲型H10N7流感病毒XN3VG甲型H1N2v流感病毒XN0MW甲型H10N8流感病毒XN8YT甲型H7N7流感病毒XN7JR甲型H5N6流感病毒XN6WE甲型H3N2流感病毒XN6MR甲型H5流感病毒XN81W马甲型H3N8流感病毒XN8WA甲型H3流感病毒XN8WJ甲型流感病毒XN9SG甲型H1N1 pdm2009流感病毒XN16M甲型H2N2流感病毒变异XN9FE甲型H3N2v流感病毒XN476猪甲型H3N2流感病毒XN71C甲型H9流感病毒XN79W甲型H2N2流感病毒XN297甲型H1N1流感病毒XN35G甲型H7N9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H7N9亚型)XN8SG乙型流感病毒XN3UU甲型H3N2巴拿马2007/99流感病毒XN3UJ甲型H1pdm09N 2:6重组流感病毒XN5WA甲型H7N4流感病毒XN4TT甲型H5N1流感病毒(禽甲型流感病毒)XN6MY甲型H5N8流感病毒XN8U3丙型流感病毒XN9Z9甲型H1N1v流感病毒XN2SA甲型H7N2流感病毒XN5DQ甲型H5N2流感病毒XN9GE甲型H7N2流感病毒XN9HE甲型H3N2莫斯科/10/99流感病毒临床表现
XN9HE病毒性脊髓炎 中耳炎
AB0Y其他特指的中耳炎AB0Z未特指的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AA9Z未特指的化脓性中耳炎AA83非感染性渗出性中耳炎AA81急性非浆液性非化脓性中耳炎AA91.0慢性化脓性咽鼓管鼓室炎AA91.2其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AA90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A80急性浆液性或黏液性中耳炎AB01慢性中耳炎AB00急性中耳炎AA82慢性浆液性或黏液性中耳炎AA91.1慢性化脓性上鼓室鼓窦炎--非化脓性中耳炎AA8Z未特指的非化脓性中耳炎AA9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AA91.Z未特指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AA91.Z其他特指的中耳炎AA91.Z横贯性脊髓炎CA40 肺炎
CA40.1病毒性肺炎CA40.1Y其他特指的病毒性肺炎CA40.1Z未特指的病毒性肺炎CA40.08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肺炎CA40.2真菌性肺炎CA40.2Y其他特指的真菌性肺炎CA40.2Z未特指的真菌性肺炎CA40.20肺孢子菌引起的肺炎CA40.03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肺炎CA40.00肺炎衣原体引起的肺炎CA40.0细菌性肺炎CA40.0Y其他特指的细菌性肺炎CA40.0Z未特指的细菌性肺炎CA40.Y其他特指的肺炎CA40.Z肺炎,病原体未特指CA40.07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CA40.06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CA40.12副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CA40.10腺病毒引起的肺炎CA40.11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肺炎CA40.01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肺炎CA40.02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肺炎CA40.05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肺炎CA40.13人类偏肺病毒引起的肺炎CA40.04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CA27 气管支气管炎
CA27.0气管支气管骨化病CA27.Y其他特指的气管支气管炎CA27.Z未特指的气管支气管炎CA27.1气管支气管肥大症 上呼吸道疾患
CA0H.3喉水肿CA06.1急性会厌炎CA09.2慢性咽炎CA05.0急性喉炎CA0B隐匿性鼻窦综合征CA08.3血管舒缩性鼻炎CA09.0慢性鼻炎CA0J鼻息肉CA0J.Y其他特指的鼻息肉CA0J.Z未特指的鼻息肉CA05.2急性喉气管炎CA08.02屋尘螨引起的变应性鼻炎CA06.0急性梗阻性喉炎CA08.10伴嗜酸细胞非变应性鼻炎CA04急性咽喉炎CA0H.4喉痉挛CA0H.1声带或喉息肉CA08.01其他季节性变应原引起的变应性鼻炎CA08.1非变应性鼻炎CA08.1Y其他特指的非变应性鼻炎CA08.1Z未特指的非变应性鼻炎CA08.0变应性鼻炎CA08.0Z未特指的变应性鼻炎CA0D鼻中隔偏曲CA02.1急性病毒性咽炎CA02.1Y其他特指的急性病毒性咽炎CA02.1Z未特指的急性病毒性咽炎CA0K.1扁桃体周围脓肿CA02急性咽炎CA02.Y其他特指的急性咽炎CA02.Z未特指的急性咽炎CA0A慢性鼻窦炎CA0A.Y其他特指的慢性鼻窦炎CA0A.Z未特指的慢性鼻窦炎CA07多发性和未特指部位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CA02.0其他细菌引起的急性咽炎CA0H声带或喉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CA0H.Y其他特指的声带或喉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CA0H.Z未特指的声带或喉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CA08.2混合性鼻炎CA02.10腺病毒引起的咽炎CA0Y其他特指的上呼吸道疾患CA0Z未特指的上呼吸道疾患CA00急性鼻咽炎CA0F.1腺样体肥大CA05急性喉炎或气管炎CA08血管舒缩性或变应性鼻炎CA03.0链球菌性扁桃体炎CA07.1多部位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CA0G慢性喉炎或喉气管炎CA03急性扁桃体炎CA03.Y其他特指的急性扁桃体炎CA03.Z未特指的急性扁桃体炎CA0F.0扁桃体肥大CA0C鼻或鼻窦囊肿或黏液囊肿CA0A.0Samter综合征CA06急性梗阻性喉炎或会厌炎CA06.Z未特指的急性梗阻性喉炎或会厌炎CA09慢性鼻炎、鼻咽炎或咽炎CA0E鼻甲肥大CA0F.3扁桃体肥大伴腺样体肥大CA01急性鼻窦炎CA0F慢性扁桃体或腺样体疾病CA0F.Y其他特指的慢性扁桃体或腺样体疾病CA0F.Z未特指的慢性扁桃体或腺样体疾病CA05.1急性气管炎CA0K.0咽后或咽旁脓肿CA0J.0息肉样鼻窦退行性变CA0H.2声带结节CA08.00花粉引起的变应性鼻炎CA0K上呼吸道脓肿CA0K.Y其他特指的上呼吸道脓肿CA0K.Z未特指的上呼吸道脓肿CA0H.5喉狭窄CA07.0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部位未特指CA09.1慢性鼻咽炎CA08.03其他变应性鼻炎CA0H.0声带或喉麻痹 脓毒症
1G41脓毒症伴脓毒性休克1G40脓毒症不伴脓毒性休克1G40感染性心肌炎CA42 急性支气管炎
CA42.2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CA42.1鼻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CA42.0链球菌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CA42.3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CA42.5柯萨奇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CA42.Y其他特指的急性支气管炎CA42.Z未特指的急性支气管炎CA42.4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CA42.4感染性肌炎CA42.4病毒性脑炎,不可归类在他处者人畜共患或大流行病毒株引起的流感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人畜共患或大流行病毒株引起的流感是由具有特殊流行病学意义的流感病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类病毒通过动物传人或人际传播,具有引发大规模流行甚至全球性大流行的潜在风险。由于这些病毒株常为新发变异株,人群普遍缺乏预存免疫力,因此可导致高发病率和高重症率的公共卫生事件。
在ICD11中,该类目编码为1E31,涵盖由特定人畜共患或大流行流感病毒株引起的感染,包括但不限于甲型H7N9、甲型H1N1(2009年大流行株)、甲型H5N1等。病毒感染以呼吸系统为主,但可能累及其他器官系统并引发多系统并发症。
病因学特征
-
病毒特性与变异机制:
- 病毒起源于禽类或猪等动物宿主,通过抗原转变(基因重组)和抗原漂移(点突变)获得跨物种传播能力。
- 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的关键位点变异可增强病毒与人类呼吸道受体的结合能力。例如,甲型H5N1病毒通过HA蛋白的Q222L/G224S突变提高对人型α2,6唾液酸受体的亲和力。
-
传播途径:
- 动物传人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或污染环境(如活禽市场)。
- 人际传播以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气溶胶传播在高浓度密闭环境中可能发生。
-
易感因素:
- 高危人群包括孕妇、肥胖者(BMI≥40)、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及免疫缺陷者。
- 病毒传播效率受人群密度、季节气候(低温低湿环境利于病毒存活)和防控措施影响。
病理机制
-
病毒侵入与复制:
- 病毒通过HA蛋白与呼吸道黏膜的唾液酸受体结合,经内吞作用进入细胞。核衣壳释放病毒RNA至细胞质,依赖宿主细胞器完成复制。
- 大量病毒复制导致纤毛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呼吸道屏障功能受损,继发细菌感染风险增加。
-
免疫病理损伤:
- 过度激活的固有免疫反应(如IL-6、TNF-α等促炎因子大量释放)可引起细胞因子风暴,导致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急性肺损伤。
- 获得性免疫应答延迟或不足时,病毒载量持续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多器官受累机制:
- 病毒血症虽罕见,但可通过直接感染(如心肌细胞表达α2,3唾液酸受体)或免疫介导损伤引发心肌炎。
-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可能与病毒突破血脑屏障或交叉性自身抗体有关。
临床表现
-
典型病程:
- 全身中毒症状:突发高热(≥39℃)、寒战、肌痛(尤以腰背和腓肠肌显著)、乏力。
- 呼吸道症状:干咳、咽痛、鼻部分泌物增多,重症者3-5天内进展为呼吸困难。
-
并发症:
- 呼吸系统:病毒性肺炎(影像学显示多肺叶磨玻璃影)、继发细菌性肺炎(常见金葡菌/肺炎链球菌感染)。
- 心血管系统:暴发性心肌炎(肌钙蛋白升高伴心电图广泛ST段改变)、心源性休克。
- 神经系统:急性坏死性脑病(ANE)、吉兰-巴雷综合征(GBS)。
参考文献:世界卫生组织 (WHO) 全球流感规划 (GIP),
